【IPO档案】
股票名称:和铂医药-B
股票代码:02142.HK
上市日期:2020-12-10
招股价:11.70港元~12.92港元
每手股数:1000股
招股总数:拟发行1.38亿股,其中香港公开发售占10%,国际配售占90%,另有超额配股权15%
募资总额:16.17~17.86亿港元
招股时间:2020年11月30日~12月03日
中签公布日:2020-12-09
联席保荐人:摩根士丹利、美国银行、中信证券
募资用途:假设超额配股权未获行使及假设发售价为每股发售股份12.31港元,估计公司将收取所得款项净额约15.9亿港元。其中,约37%预期将用于拨资公司的核心产品,包括巴托利单抗(HBM9161)及特那西普(HBM9036);约23%预期将用于拨资公司的支柱资产 HBM4003在大中华区及澳洲的进行中及计划进行的临床试验、筹备在大中华区、美国及其他司法权区的注册备案及潜在商业化推出。 此外,约15%预期将用于拨资公司其他正在寻求IND批准及尚未开始临床试验或临床前研究的候选药物的研发;约12%预期将用于拨资和铂抗体平台产生的创新型分子发现;约5%预期将用于拨资持续改进平台技术、利用和铂抗体平台寻求授权及合作机会;约8%预期将用作营运资金及其他一般企业用途。
一、公司介绍
和铂医药控股有限公司,是一家临床阶段生物制药公司,于2016年07月注册成立,从事研究及开发免疫与肿瘤疾病领域的差异化抗体疗法。截至最后实际可行日期,拥有具备多于十种可能成为差异化候选药物的多元化及均衡管线,其中巴托利单抗(核心产品)、特那西普(核心产品)及HBM4003正处于临床开发阶段。巴托利单抗及特那西普自HanAll获得权限利,而非从和铂抗体平台所产生。
自巴托利单抗获得引进授权起,公司已于香港独立完成一期临床试验;于2020年03月在大中华区就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独立展开2/3期注册临床试验;于2020年03月在大中华区就重症肌无力独立展开二期临床试验;及于2020年01月在大中华区就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独立展开1b/2期临床试验。此外,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重症肌无力及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的进行中试验已向首名患者给药。自特那西普获得引进授权起,已于大中华区完成二期临床试验;及于2020年08月在大中华区展开三期注册临床试验。
二、产品管线及研发
公司的免疫产品管线包括战略性选定、已授权引进许可及有望成为具差异化的临床资产,其具有短期收入潜力,并以需求严重未获满足的疾病为靶向。巴托利单抗(HBM9161)及特那西普(HBM9036)为核心产品,两者均在中国雄据领先高地,率先为其各自的目标市场解决严重未获满足的需求。巴托利单抗及特那西普自HanAll获得权限利,而非从和铂抗体平台所产生。
肿瘤免疫产品管线包括大部分内部开发的新一代肿瘤免疫资产,针对治疗免疫沙漠型、免疫排斥型及炎症型肿瘤。和铂抗体平台为此产品管线的基础,而HBM4003为此产品管线的支柱资产。
公司于中国、美国及欧洲通过创新网络进行研发业务。可于中国招聘大量科学人才,并通过与领先医院合作获得丰富的临床前研究及临床试验资源。美国研发业务目前主要负责研究发现阶段候选药物。荷兰研发业务目前通过与伊拉斯姆斯医学中心及其他欧洲学术机构进行合作,从而主要负责继续开发H2L2平台及HCAb平台。截至2020年06月30日,共有143名员工及6名咨询人从事研发工作,其中136名位于中国,12名位于美国及一名位于欧洲。
过去且计划继续依赖第三方CRO监督及管理若干进行中的临床计划的资料。亦倚赖第三方协助进行临床前研究。目前并无拥有任何生产设施。此外,产品目前尚未获准进行商业销售,且至今尚未从产品销售产生任何收入。预期可能将于未来三年推出多个产品及适应症。
三、行业前景(评分:8.0分)
1.肿瘤免疫及免疫疗法的生物制剂市场
生物药物为目前全球最畅销的医药产品。于2019年,十大畅销药物中有七种为生物制剂。该七种生物制剂的总销售收入为661亿美元,占2019年十大畅销药物总销售收入的71.7%。
生物制剂已获广泛应用于肿瘤免疫及免疫疗法。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2019年全球所销售的生物制剂中约有45.2%乃针对肿瘤免疫及免疫性疾病的症状。由于中国可用的全球创新药物有限及获取存在延迟,因而对该等治疗领域的有效药物的需求亦日益增加。
抗体药物为全球生物制剂市场的最大分部,亦为市场的主要增长力。除抗体药物外,生物制剂市场亦包括重组治疗性蛋白、疫苗、血液及血液成分、体外免疫试剂及细胞因子等多种制品。相比之下,2019年抗体生物制剂占中国生物制剂市场份额低于10%,但同期复合年增长率却为全球生物制剂市场的将近两倍。
2.治疗性抗体市场
抗体为主要由血浆B细胞对病原细菌或病毒等病原体作出反应而产生的大型Y形蛋白质。于过去十年,抗体工程迅速发展。因此,治疗性单克隆抗体或单抗(尤其是单特异性及双特异性抗体)于近年已成为各种疾病的主要治疗方法,亦成为全球制药市场中最畅销的药物之一。
于2019年,全球治疗性抗体市场的估值约为1,639亿美元。相比之下,尽管中国的治疗性抗体市场于同年的估值约为42亿美元,但其于2015年至2019年间蓬勃发展,复合年增长率为32.4%。过往市场由单特异性抗体组成,直至2020年1月第一款ADC药物获审批为止,而单特异性抗体仍为最大类别。于未来10年,随着更多抗体药物获纳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以及中国可得的生物相似药物增加及推出创新抗体,中国的治疗性抗体市场将持续增长并于2024年达到253亿美元,2019年至2024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43.4%,而市场规模将于2030年进一步增长至751亿美元。
治疗性抗体用于肿瘤学、免疫学、神经病学及眼科学等多种治疗领域的疾病治疗,其中癌症及自身免疫性疾病为两大治疗领域,于2019年年底分别占全球获批治疗性抗体总数约38.5%及27.9%。
3.肿瘤药物市场
全球肿瘤药物市场由2015年的832亿美元增长至2019年的1,435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14.6%。预期该市场将进一步增长至2024年的2,444亿美元(2019年至2024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11.2%)及2030年的3,913亿美元(2024年至2030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8.2%)。于2015年及2019年,全球肿瘤市场分别占全球医药市场的7.5%及10.8%。预期其增长速度将高于整体医药市场,于2030年将占全球医药市场的18.8%。该增长将主要受科技进步、新疗法的推出、人口日益老龄化及癌症发病数量日益增加所驱动。
近年来,中国肿瘤药物市场增长迅速。中国肿瘤药物的收入由2015年的175亿美元增加至2019年的264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10.8%。如下图所示,预期其将进一步增长至2024年的531亿美元(2019年至2024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15.0%)及2030年的958亿美元(2024年至2030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10.3%)。全球肿瘤药物的收入由2015年的832亿美元增加至2019年的1,435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14.6%。预期全球肿瘤药物的收入将进一步增长至2024年的2,444亿美元(2019年至2024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11.2%)及2030年的3,913亿美元(2024年至2030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8.2%)。
尽管2019年全球十大肿瘤药物大部分为分子靶向药物或肿瘤免疫药物,但中国十大肿瘤药物中有四种是化疗药物,只有六种是分子靶向药物。全球市场与中国市场之间的这种差异表明,分子靶向药物及肿瘤免疫药物市场在中国具有巨大增长潜力。全球十大肿瘤药物中的三种药物(包括派姆单抗、纳武单抗及palbociclib)已于2019年在中国获批,表明中国正处于转向分子靶向药物及肿瘤免疫药物模式的初期。
【观点】免疫与肿瘤疾病领域、治疗性抗体市场等均是医药行业的黄金赛道,未来增长潜力巨大,发展前景良好。
四、市场竞争力(评分:7.0分)
成立五年以来,和铂医药管线覆盖10种靶点,已有7款新药进入临床阶段。两个核心药物产品为巴托利单抗(HBM9161)、特那西普(HBM9036),以及能够利用转基因小鼠技术合成全人源抗体的和铂抗体平台(即HCAb平台、HBICETM平台及H2L2平台)。
巴托利单抗和特那西普(中重度干眼症)目前分别为临床二期和临床三期状态,还未正式获得许可开始商业销售。而考虑到当前临床上治疗干眼症的药物较少,若公司特那西普临床三期结果积极,则有望获得较为可观的应用潜力。除此之外的其他产品,也都处于临床前或临床一期。
简而言之,巴托利单抗的定位是针对几个罕见病,并且未来希望能够简化用药方案,以注射的方式让患者使用更方便。公司针对罕见病市场预备推出的巴托利单抗,在于其认为未来的市场具有广阔前景。只是,巴托利单抗和特那西普作为公司的核心产品,并非其自主研发。
但有一个亮点在于,公司拥有全球专利的两个全人源抗体转基因小鼠平台,并利用此平台研发针对肿瘤和免疫性疾病的高度差异化抗体疗法,这种单细胞分析技术,能够大大缩短候选药物发现时间,在数天的时间里完成原本需要几个月的抗体产生与发现过程。
目前,全球范围内全人源抗体转基因小鼠技术已有多家,出过很多爆款药,而战场转至国内,参与者则屈指可数,价值高、稀缺性强。一方面由于它是一种高效、快速的全人源抗体研发技术,能够产生巨额商业利润;另一方面源于该技术的稀缺性,由于技术壁垒高,到目前为止国内仅有少数几家公司掌握。该技术的高壁垒难以逾越,一方面源于技术体系本身的难度系数极高,另一方面则受限于难以突破现有专利的严密保护。
据悉,全球已经有超过45家制药公司和学术机构采用和铂医药-B的全人源转基因抗体平台开展抗体新药的开发,其中包括礼来、辉瑞、信达、百济神州、正大天晴等大型药企。抗体平台已经在为公司创造收入,而且快速增长,不同于其它未盈利的生物医药公司还没有任何能带来收入的产品。
五、财务数据分析(评分:6.0分)
目前,和铂医药-B的产品尚未获准进行商业销售,尚未从产品销售产生任何收入。于往绩记录期间,全部收入来自于与第三方的授权及合作安排,包括就其使用和铂抗体平台的转基因小鼠技术而收取的技术许可费;就授权使用和铂抗体平台产生的分子而收取的分子许可费;及就提供基于和铂抗体平台的有关服务而收取的平台研究费。
(和铂医药-B招股书-综合损益表)
截至2018年、2019年12月31日止两个年度,以及截止2019年、2020年06月30日止六个月,和铂医药分别取得收入约148.3万美元、541.9万美元、55.6万美元、607.0万美元,相应同比增速约265.4%、991.7%。
销售成本分别约为64.7万美元、62.3万美元、29.1万美元、28.7万美元,相应同比下降约-3.7%、-1.4%。
毛利润分别约为83.6万美元、479.6万美元、26.5万美元、578.3万美元,相应的同比增速约473.7%、2082.2%。
研发成本分别约为3163.0万美元、4947.7万美元、2804.0万美元、1519.8万美元,相应的同比增速约56.4%、-45.8%。
于往绩记录期间,公司未能盈利,并产生了经营亏损。年内亏损分别约为3458.3万美元、6749.6万美元、3754.0万美元、4838.2万美元,相应同比扩大约95.2%、28.9%。经营亏损主要由于研发成本、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公允价值变动损失及行政开支所致。
(和铂医药-B招股书-资产负债表)
2018-2019两个年度及2020年上半年,流动资产净值分别约为5854.9万美元、2856.7万美元、9182.2万美元,可见2019年度同比下降过半。
(和铂医药-B招股书-现金流量表)
各期内,营运资金变动前经营活动所得现金流量分别约为3487.6万美元、4978.8万美元、3116.8万美元、1188.6万美元,今年上半年大幅减少;经营活动所用现金流量净额分别约为3331.1万美元、4620.7万美元、2364.2万美元、1894.0万美元,今年上半年稍有好转;年/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分别约为4529.2万美元、2739.1万美元、2115.7万美元、6844.0万美元,过去三年逐年下降。
(和铂医药-B招股书-主要财务比率)
2018-2019两个年度及今年上半年,流动比率分别约为7.24倍、2.59倍、9.91倍,短期变现能力波动性较大。
【观点】发展至今,和铂医药已拓展出多于十种可能成为差异化候选药物的多元化及均衡管线。其中巴托利单抗(Batoclimab)、特那西普(Tanfanercept)及HBM4003作为重点专案均处于临床开发阶段,以王劲松博士为首的管理团队实力也相当雄厚。
由于目前公司产品尚未获准进行商业销售,因此尚处于亏损状态且同比扩大,作为仍在亏损的生物科技公司,未来收入非常视乎公司研发成果及药物推出市面的效率,但有部分收入来自于和铂抗体平台的转基因小鼠技术收取的技术许可费、平台研究费。就公司的进展看,核心产品巴托利单抗、特那西普预计在2022年提交上市申请,这两款药物在其赛道都是第一梯队的产品,预计将为公司创造非常可观收入。
巴托利单抗是中国进程最快的抗FcRn抗体,较竞争对手开发领先至少3年以上;特那西普处在干眼研发第一梯队,有望成为下一个环孢素滴眼液;和铂抗体小鼠平台是全球先进、独一无二的抗体技术平台,这三点是展望公司商业化前景不容忽视的生力军。
介于拥有国际创新性和领先性新一代全人源抗体发现平台优势,受益于行业快速增长,公司凭借巴托利单抗、特那西普等潜力品种未来有望实现快速实现商业化,和铂医药未来成长空间值得期待。
六、首次公开发售前投资(评分:8.5分)
公司已进行多轮融资,并已与首次公开发售前投资者订立协议。已通过股权融资自专业投资者群筹集超过3.00亿美元。广大及多元化的首次公开发售前投资者基群包括创投基金、私募股权基金及投资控股公司,当中若干实体特别专注于医疗保健界别。
自成立以来,和铂医药于2016年11月至2020年06月先后完成了5轮融资,累计融资金额达3.22亿美元,其中今年03月和07月分别完成了7500万美元的B+轮融资及1.028亿美元的C轮融资,公司称将加速在肿瘤免疫、免疫性疾病领域及针对新冠病毒的创新生物药产品管线的开发进程。
前期投资者包括鼎晖资本、君联资本、尚珹资本、GIC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倚锋资本、奥博资本、高特佳投资、韩国SK集团、国寿大健康、Hudson Bay、永丰利投资、中国人寿(601628.HK)等机构投资者。知名风投君联资本、尚珹资本和GIC(新加坡政府投资)为主要机构股东。
2020年07月09月,公司宣布完成1.028亿美元的上市前最后一轮C轮融资,本轮融资由HudsonBayCapital领投,OrbiMed(奥博资本)、碧桂园创投、高特佳投资集团、锐智资本(Sage Partners)、Octagon投资、以及现有投资者大湾区共同家园发展基金等共同参与,估值达7.8亿美元(约合人民币54.6亿元/60.46亿港元)。
【观点】和铂医药的Pre-IPO融资轮数较多,当时发售价较中间价折让约78%至22%,并设6个月禁售期。去年10月的B轮融资相比较当前招股价中位数折让31%,06月的C轮融资相比较当前招股价中位数折让22%,并不算太离谱。
IPO前估值较此次发行中间价市值94.5亿港元,涨幅约61.5%,比较前面几只医药股直接翻倍的情况稍好,但也上浮了不少。按发行价上下限区间计算,相较上市前最后一轮估值涨了约48.6%至64%。
如今带B股的热度已经较以往有望下降,机构阵容对于上市股价表现不再那么提振信心,不过能够聚集鼎晖、奥博、GIC、倚锋等一众市场化TOP医健风投,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和铂医药的资质还是不差的。
两款核心产品一旦获批,巴托利单抗将在中国快速增长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生物药物市场赢得患者的青睐及市场认可,特那西普将解决中国中重度干眼病药物市场大量尚未满足的需求,
七、基石投资者(评分:8.5分)
公司已与若干基石投资者订立基石投资协议,基石投资者已同意遵照若干条件,按发售价认购总额9200万美元(约7.13亿港元)可购买的发售股份数目。基石投资者包括:贝莱德基金(BlackRock Funds)、瑞士上市的HBM Healthcare InvestmentsAG全资子公司HBM Healthcare、高瓴资本(Hillhouse Capital)、Hudson Bay Capital、八方资本(Octagon Investments)、安澜资本(Anlan Fund)、君联资本(Legend Capital)、奥博资本基金(OrbiMed Fund)及知著资本(3W Management Limited)。
9位基石投资者中,贝莱德基金认购3000万美元,HBMHealthcare、高瓴资本、Hudson Bay Capital及八方资本各投资1,000万美元,安澜资本投资700万美元,以及3W、奥博资本基金与君联资本分别认购500万美元等值股份。
集资16.17港亿至17.86亿港元,引入9名基石投资者,包括高瓴资本、贝莱德、GIC。
和铂医药已引入9位基石投资者,合共认购9200万美元(约7.2亿港元),其中贝莱德认购3000万美元、HBM Healthcare认购1000万美元、高瓴资本认购1000万美元、Hudson Bay Capital认购1000万美元、Octagon Investment认购1000万美元、3W认购1000万美元、Anian认购700万美元、Legend Capital认购500万美元、OrbiMed Fund认购500万美元;
【观点】未盈利生物科技股的基石投资者一向以来都是星光熠熠,和铂医药也不例外。参与和铂医药基石的,几乎全部都是著名基金,阵容还是不错的,贝莱德、高瓴、奥博、3W等都大名鼎鼎,尤其高瓴向来都钟情医药公司。
以发行中间价计,基石认购股份合计占全球发售股东总数的41.92%,并设6个月禁售期。以上下限区间计算,约占发售股份的34.73%~46.8%。由此可见,和铂医药又是一家机构投资者重仓的生物医药公司。
只是,近期医药B股的走势非常个别发展,需视乎当时市场气氛。虽然基石已不能太说明问题,且阵容上比德琪医药还逊色一些,不过有一些老股东继续当基石,一半都是IPO前投资过的老股东,拿走了40%的份额。且基石锁定部分流通盘,算是利好因素。
八、股权架构(评分:7.5分)
和铂医药的执行董事、首席执行官及董事长王劲松博士是中国药科大学分子药理学博士,在哈佛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Laurie Glimcher博士的实验室完成分子免疫学研究学位。他曾任赛诺菲中国研发中心总裁及亚太区转化医学负责人、百时美施贵宝免疫学临床发现总监、惠氏转化医学副总监以及哈佛医学院主治医师及临床研究员。
科学委员会还拥有Frank Grosveld博士、Robert Kamen博士、Kenneth Murphy医学博士、Robert Kramer博士、Peter Moesta博士、Jon Wigginton医学博士、田志刚院士等国内外知名科学家,都是学术界工业界极具影响力的重量级人物。
执行董事为王劲松博士、廖迈菁博士、Atul Mukund Deshpande博士;非执行董事为裘育敏、王俊峰;独立非执行董事为Robert Irwin Kamen博士、叶小平博士、陈维维女士。
IPO前,王劲松博士通过HARBOURBIO LLC持股为9.58%,廖迈菁博士持股为1.32%,及Xiaoxi Liu持股为0.71%。HBA股东持股为14.83%,Advantech Capital持股为14.86%。君联资本持股为10.4%,GIC持股为8.04%。
上市后,预计永丰利投资持股12.18%,君联资本持股8.53%,王劲松博士持股7.86%,GIC持股6.59%,其他前期投资者及其基石持股49.3%,其他公众股东持股15.54%。
【观点】相对来说,由于前期投资者较多,和铂医药的股权结构较为分散一些,但上市后公司的发展方向预计将继续由创始人王劲松博士主导。
九、发行估值(评分:6.5分)
按上市后股767,891,160股的总股本及11.70港元~12.92港元的招股价,可得上市总市值约89.843亿港元~99.212亿港元,低于同行业2018年以来已经在港上市的25只未盈利生物科技股平均约142.08亿港元的平均值。
由于公司尚处于亏损状态,故而不适用采用市盈率(PE)法进行估值。
十、保荐人过往业绩表现(评分:8.9分)
本次上市由摩根士丹利亚洲有限公司(大摩)、美国银行旗下的美林远东有限公司、中信证券旗下的中信里昂证券资本市场有限公司联席保荐,摩根士丹利担任价格稳定操作人。
第一保荐人兼稳价操作人是摩根士丹利亚洲有限公司,老牌的华尔街顶级大投行。近两年共保荐了23家企业上市,暗盘录得16涨2平5跌,首日18正3平2负,迄今破发的有6只。今年以来有11个项目,除了农夫山泉、世茂服务、融创服务外都是医药股,暗盘7涨1平3跌,首日8正1平2负,至今破发的有3只,业绩堪称优秀。
第二保荐人为美林远东有限公司,近两年共保荐了11家企业上市,暗盘与首日录得9涨2跌,至今破发的有3只。今年以来共6个项目,暗盘与首日全线飘红,且上市至今均无破发,业绩出色。
第三保荐人为中信里昂证券资本市场有限公司,近两年共保荐了25家企业上市,暗盘录得14涨2平9跌,首日16正3平6负,迄今破发的有6只。今年以来共有10个项目,暗盘6涨4跌,首日6正3平1负,至今破发的有2只。
十一、同行业IPO行情表现(评分:9.5分)
从2018年04月24日港交所正式发布IPO新规开始,以内地为主阵营的未盈利生物科技企业,掀起了轰轰烈烈的赴港上市潮,并持续至今。借助港股市场的政策优势和国家对生物医药产业的重点支持,未盈利生物科技企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从排头兵歌礼制药-B到最近的永泰生物-B,港股市场上已经累计有25只带B股。其中,2018年5只,2019年9只,今年以来有11只。港股医药板块延续了2019年的趋势,在今年持续火爆,投资者对于该板块的热度未减。港股也成为医药新股的热门上市选择,截至目前仍有多家生物医药企业递表港交所或预备赴港上市。
今年以来,医疗健康作为逆周期板块于资本市场中脱颖而出,医药/生物科技行业的新股平均回报率处于所有行业最高水平,也是最热门的打新板块。除了荣昌生物-B因受市场氛围降温影响致认购热度有所下降,其余超购倍数全部在200倍以上。整体上,11只上市的带B股,暗盘取得全胜战绩,首日10涨1跌,是相当不错的。超购冠军欧康维视生物-B,涨幅也一直位居首位。
小结(总评:7.0分)
08月18日,和铂医药向港交所递交主板上市申请,并于11月22日顺利获得聆讯通过。12月10日在港上市后,将成为港股市场上第26只带B的未盈利生物科技股。
近期生物医药板块回撤较大,同业新股先声药业(02096.HK)和药明巨诺-B破发,最近的德琪医药-B首日先涨后跌,接连几日下跌。但整个生物医药B类股票在经过大幅杀跌后,有企稳的迹象,先声药业目前低位回温,药明巨诺-B上市后股价表现较为坚挺,德琪医药也处反弹态势,市场情绪正在恢复中。
就和铂医药而言,公司管理团队实力强劲,旗下的全人源抗体转基因小鼠平台亮点突出,未来颇具潜质。首次公开发售前投资者与9名基石所持股份均有6个月锁定期,股东阵容也较为庞大,且有老股东做基石。第一保荐人兼稳价人大摩向来彪悍,护盘能力very good。短期从IPO的角度看,最新消息是大致中间定价,综合各方面因素,对其暗盘和首日股价走势持偏正面态度,有吃肉的希望。
(注:文中所述观点仅代表单方观点,不构成任何具体的投资意见或建议,请理性对待。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文章来源:尊嘉金融。尊嘉金融子公司是美国SEC和香港SFC持牌机构,新锐互联网券商,提供美股、港股、A股交易,全部0佣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