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春节临近,又到大家食品消费、外出就餐的高峰期。回顾2015年,食品安全问题与前几年相比有所减少,但现状却仍不容乐观,食品中毒事件时有发生。今后,如何更进一步保障大家“舌尖上的安全”?国家主席习近平日前对食品安全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时强调,确保食品安全是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是各级党委、政府义不容辞之责。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党政同责、标本兼治,加强统筹协调,加快完善统一权威的监管体制和制度,落实“四个最严”的要求,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出批示指出,要落实最严格的全程监管制度,严把从农田到餐桌的每一道防线,对违法违规行为零容忍、出快手、下重拳,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据统计,2015年因为各种食品安全事件经济损失至少500亿元,死伤人数上万人,光上半年比较典型的死伤人数较多的食品中毒事件就有68起,平均每3天就一起食品中毒事故;因“利”而生的黑作坊屡禁不止,加工环境脏乱差、原材料腐烂劣质是黑作坊的标签,其生产的各种“黑暗食品”流向消费者的餐桌。被称为“史上最严”的食品安全法去年10月已经施行,对食品生产、销售、餐饮服务和食用农产品等各个环节的管理都做出细致规定。在法律日臻完善的前提下,严格落实到执行层面,才能成为提升政府公信力和老百姓食品安全感的当务之急。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人文学院副院长于长江,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董克用共同做出解读与评论。
经济之声:食品安全问题是社会问题、法律问题、行政管理问题的综合。我们一直在努力构筑一道坚实有力的防火墙,但是依然问题频发,漏洞不少。对当前食品安全问题的形势,您如何评价?
于长江:首先,这种违法犯罪活动做起来相对比较容易,而且又有暴利。另外社会的普遍治理水平,很多制度运转的细节等总体水平还有待提高,所以在实际执行中仍有大量的困难,尤其是在一些具体的操作层面上,因此在这方面我们肯定还是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经济之声:就您目前的观察来看,现在的食品安全形势跟过去两年相比,有没有一个很明显的改善呢?
于长江:还是有改善,因为社会各界对这个问题形成了共识,而且人们有了一些自觉的监督,加之法律观念的提升等,现在的食品安全形势还是有所改善。但是要说有非常实质性的跨越,我觉得还很难说。我们的各种规章制度以及执法力度在提升,但是这些非法犯罪份子的手段也在花样翻新,变成了一个激烈的博弈过程。
经济之声:“四个最严”的要求,指的是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还有最严肃的问责。当前在食品安全治理体系当中,从农田到餐桌整个这个链条当中我们在哪些环节做的比较好,哪些还有明显的不足呢?
于长江:我觉得主要还是在生产加工这一环节,即从生产到加工成食品的这个环节,因为它的违法生产操作起来相对比较容易,而监管比较难监管,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在监管过程中中有很多技术性难度。
经济之声:于教授认为,比较不足的地方还是在于从生产到加工成食品的这个环节可能现在是有明显的不足,您是不是也认为在这个环节现在存在着明显的瑕疵呢?
董克用:对于食品,大家都希望从田头到餐桌是一个部门来监管,但其实食品的各个环节非常复杂,从加工、运输、零售,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可能会影响到食品的安全。所以我觉得除了生产加工领域,其实其他领域中也有很多问题,比如为了保鲜去添加一些违规添加剂。
经济之声:从去年10月,被称为“史上最严”的食品安全法已经施行。在法律日臻完善的前提下,提升政府公信力和老百姓食品安全感更需要政府部门更加努力。从政府公信力的角度来看,加强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治理,必要性体现在哪里?
董克用:我觉得这非常必要,因为我们讲执政为民,民以食为天,对老百姓而言,食品安全是他最关心的一个问题,是最基本的生存安全问题。如果食品出了问题,不但老百姓的健康出问题,也可能引起经济、社会问题,甚至政治方面的问题,所以食品安全是民生第一需要。各级政府如果在食品安全上出了问题,就会损害政府的公信力,所以各级政府确实要从民生第一需要高度重视食品安全问题,保障言必行、行必果,政府的形象在老百姓心里就会树立起来,如果连基本的需要都保障不了,那么政府的公信力自然会受到损害。
经济之声:在推进食品安全的治理过程当中,还需要多部门去配合,现在治理体系中的薄弱环节需要如何去尽快完善呢?
董克用:一是各部门之间的无缝隙协作。二,在监管方面,不是说加强政府监管就是加人,不可能政府在生产、流通、销售的各个环节,每个商店都派人。要加强什么?就是行业和企业的自律,一方面我们要宣传自律,鼓励它们自律,另一方面要奖惩分明。另外,可以运用信息系统、网络系统,现代信息手段来加强监管,弥补人力的不足的问题。此外,各种媒体也要进行相关的报道,以引导舆论的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