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交通领域风云际会。自去年《中国制造2025》规划正式出台后,智能汽车领域的政策、法律空白正在加速填补中。据报道,交通部正联合多家车企制定包括安全规范、通讯协议在内的技术标准,为未来无人驾驶、车联网等智能汽车产业发展奠定技术基础。伴随着政策的同步更新,汽车制造商、互联网公司、芯片商、电信运营商、智能终端制造商等各领域的科技巨头已经迫不及待地杀入这一领域,带来可观的资金和资源,也带来新旧力量的博弈。
易观智库此前预计,中国智能汽车的市场规模将超过1500亿元。如果考虑到庞大的汽车售后服务,市场规模则有望突破万亿。目前,觊觎这一产业金矿的主要有几类公司。一是传统汽车厂商。奥迪、奔驰、沃尔沃等都已开始测试自动驾驶技术。国内的上汽、东风、长安、北汽也先后与IT公司联手开发车联网与智能汽车。二是谷歌、腾讯、百度、乐视等互联网公司。三是智能终端、芯片商等通信领域的制造商。苹果、三星、爱立信等纷纷展开了相关的研发工作。四是提供基础网络设施和信息服务的电信运营商。
随着汽车行业与信息通信产业的深度融合,越来越多“外行”的进入,新旧力量的博弈也在加剧。整体而言,智能汽车行业的全面爆发还需要打破各种藩篱。
一是信息孤岛。长产业链、技术密集等特性决定了智能汽车产业链任何一环都不足以主导整个产业,合作共赢将是出路。例如,在车联网方面,用户数据信息的价值巨大。而打破信息孤岛、寻求共赢的大数据将让各方受益。中国电信交通行业信息化应用(上海)基地技术总监黄晓彬表示,车联网基础设施要有大的改变,首先要构建企业级的或者运营商级的云计算、大数据的处理。第二,希望不光是车厂,还有第三方的内容提供商和服务提供商提供大数据。第三,希望能融合所有的终端。
二是政策孤岛。汽车产业涉及人身安全等问题,政策法律的及时跟进显得至关重要。目前,互联网公司造车是否有法律支持、智能汽车有何标准、如何防范安全风险等越发受到关注。近年来几乎没有民营企业获得过轿车生产牌照。目前,乐视、百度们纷纷与车企合作,寄望新能源汽车牌照。未来标准制定、政策支持等将是产业发展的指向标,也将成为各方争夺话语权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