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2日,适逢元宵节,在山西同蒲铁路沿线站点,昔日装运繁忙的铁路发煤站点门可罗雀。在煤炭产业寒冬持续的当下,该铁路沿线的产煤县镇风光不再。
在大批人员北上返城务工的人潮中,“80后”煤矿工人乔华逆流回到家乡——山西南部小城霍州。乔华说,过完这个春节,煤矿要继续实施“停薪留职”政策,会有更多人放假回家。此前,矿方已多次鼓励职工“停薪留职”、自谋出路。
在煤炭大省山西,和乔华情况类似的煤企职工不在少数。影响他们“停薪留职”“分流转岗”的深层原因是煤炭产能严重过剩,国家层面“去产能”步伐加快。
2016年春节前夕,中国国务院发布《关于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意见指出,要用3至5年时间,再退出产能5亿吨左右、减量重组5亿吨左右煤炭产能,同时3年内原则上停止审批新建煤矿项目等。
与此对应的是,2016年春节,山西多数煤炭企业罕见地停产放假。过去十多年间,每到春节假期,“煤炭企业保障生产,煤矿工人坚守岗位”照例会成为当地新闻。在2016年,牵动山西煤矿工人心思的,则是对煤炭经济的忧虑。
在煤炭行业的黄金时代,“加薪”“福利补贴”是煤矿工人谈论焦点。这一次,“停薪留职”“放假分流”转而成为他们口中的高频词。
张雅丽在山西焦煤集团旗下一家煤矿工作了十多年。过往岁月中,在小城霍州,煤炭国企职工的身份不仅给她带来优越感,还有真金白银的高收入,甚至连子女婚配也受益良多。
这个元宵节,张雅丽心中却充满忧虑。以前,每到节假日前夕,她所在的煤矿频繁发放各类补贴、奖金。因为发放频繁,她甚至说不清楚某些补贴名目。如今,矿方直到春节前才补发了上一季度工资。
因为煤炭国企身份诱人,张雅丽的儿子张楠五年前也加入其中。过了元宵节,张楠要到远离家乡200余公里之外的另一处煤矿工作,因为这座城市煤炭资源枯竭,无力提供更多岗位。
作为“煤炭二代”,“80后”张楠和父辈思维差异很大。谈及未来,张楠说,煤炭经济“数钱数到手抽筋”的好日子很难再来,自己会继续观望,将来可能会转行做点生意。
面对煤炭经济颓势,煤炭职工的改变也在悄然发生。栗建设是一位有三十年工龄的煤矿老职工。虽然身在小县城,但他时常关注财经新闻。“去产能”“煤炭企业转型升级”等词汇他能脱口而出。
出于对煤炭经济的担忧,栗建设极力劝阻女儿进入煤炭行业。2015年,他的外甥从新疆调回红枣、核桃等特产进行加工,并开设网店销售。看到业绩可观,栗建设成了外甥的合伙人,负责加工打包、快递发货。经过半年磨合,栗建设已初步掌握电子商务流程,甚至网购回一台液晶电视。
栗建设说,虽然转换职业很难,但生活还得继续。春节过后,外甥的网店已收到一些订单,他又要开始忙活了。
目前,山西已有晋煤集团、焦煤集团、潞安集团等多家主力煤企开始实施减员分流、停薪留职等措施。
此间,乔华和他的“80后”工友正谋划办理“停薪留职”,“走出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