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伊始,全面放开二胎政策正式落地。二孩时代的到来,将为家庭教育的消费方式带来哪些影响?3月9日,家长社区家长帮联合艾瑞咨询发布《2016年中国家庭教育消费者图谱》(下称《图谱》)显示,家庭对于二胎的选择更趋理性,生育高峰未必马上到来,而养育孩子的高昂成本可能催生中国新的“计划生育”。
据介绍,《图谱》通过对1000多位家长在线调研、40万PC样本和200万手机样本的监测,勾勒出当下中国家庭的教育消费特征、教育理念,以及不同家庭对二胎政策、在线教育、低领留学等热门话题的倾向性,这些数据变化也折射出教育行业正在发生或即将发生的新趋向。
调研发现,对于已有一个孩子的家庭来说,只有34.2%确定想要二胎,65.8%的家庭不予考虑,并且第一胎生男还是生女,对于家长的二胎倾向影响不大。由此可见,尽管二胎政策全面放开,但各个家庭对于二胎的选择更趋理性,生育高峰未必马上到来。
对于不考虑要二胎的原因,绝大多数家长表示“经济压力太大”“抚养孩子时间成本太高”。据统计,目前超三成家庭每年教育支出超过6000元,近两成家庭投入过万。其中,一线城市超三成的家庭每年教育支出超过万元。
此外,随着我国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低龄留学已然成为新风尚。根据调研结果,45.7%的受访家长希望将孩子送去留学,42.0%的家长将留学选择权交给了孩子,教育成本又多了一项支出。
这些仅仅是显性成本,对于教育公共资源供给不足所带来的隐性成本还无法估算。因此,养育孩子的高昂成本可能催生中国新的“计划生育”。
调研发现,今年,妈妈依然承担了家庭教育的主要工作,令人欣喜的是爸爸在家庭教育中的分担较2015年增长1.7%。不过,父母双方对于谁在承担家庭教育的主要工作的判断差异仍然很大,近九成参与调查的妈妈认为自己承担着教育的主要工作,但爸爸们却不这样认为,超半数受访爸爸认为自己才是家庭教育的“顶梁柱”,只有不到一半的爸爸认为妈妈在教育中的角色更重。
《图谱》称,由于妈妈在家庭教育中分担工作更多,与孩子交流的比例要高于爸爸,所以妈妈更容易让孩子敞开心扉。母亲常常在家庭中扮演“慈母”形象,略显严厉的角色如“严师”“裁判”,更多出现在爸爸身上,这一比例较去年分别上升了4.8%和6.2%。
据统计,48%的受访家庭使用早教类App进行学前教育,数据明显高于2015年的36.9%,随着移动互联网规模的强劲增长,预计选择早教类App的家长比例将继续上扬。
另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在选择早教类产品时,主要由妈妈做出最终决策,并且规模越大的城市,妈妈作为早教类产品决策者的比例越高。《图谱》显示,一线城市中妈妈做决策的比例比爸爸高出51.2%,二线城市、三四线城市的比例差距则分别为35.5%和19.0%。可见,早教类APP设计界面更加友好或尝试打温馨牌,也许更易赢得市场。
在早教APP产品选择方面,父母往往更偏好儿童歌谣、故事、识字、音乐等内容,它们旨在开发儿童学龄前的知识、语言、数据、音乐等认知能力和启蒙培养。
就网校而言,家长在选择网校产品时最关注知识点学习、课程质量和个性化学习方案。在网校课程形式方面,超过八成的家长选择“直播+录播+辅导老师+答疑”的形式,体现出家长及学生对网校产品互动性、即时性的强烈需求。
家庭月收入、平均月教育产品支出
家庭教育分工情况
儿童早教类App分类
中小学生互联网在线学习产品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