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物流迎来发展机遇。4月6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决定,部署推进“互联网+流通”行动,突破信息基础设施和冷链运输滞后等“硬瓶颈”,破除营商环境“软制约”,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加快分享经济成长。
事实上,业内对供应链、物流链的“进阶”创新已经迫不及待。
在日前召开的第五届餐饮酒店供应链峰会上,“不智慧、不聪明”的物流被业内吐槽。一位互联网食品供应链企业负责人表示,物流“硬瓶颈”在于:缺安全标准、缺稳定的价格、缺现代化接单系统、缺协作和商业操守、缺品牌意识、缺全国性物流仓储。她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我发现物流都在讲最后一公里,都在加大精力做‘最后一公里’的工作,但是从来没有一家公司解决‘最前一公里’。”
拉动消费和就业
“互联网+流通”是推动流通革命,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展新经济的重要举措,有利于降本增效,拉动消费和就业。
按照常务会议部署,“互联网+流通”行动具体措施将包括:打造智慧物流体系、发展物联网,加大农村宽带建设投入、建设商务公共服务云平台、推动传统商业网络化智能化信息化改造,引导降低实体店铺租金等。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商务部了解到,今年的“互联网+流通”推进工作将重点扶持实体商业企业全渠道经营、提升供应链管理能力、加快实体商业转型升级,并将推进电子商务与物流配送协同发展试点。
在过去的一年里,“互联网+”已经给商品流通带来深刻变革。商务部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电子商务交易额为20.8万亿元,同比增长约27%,全国网络零售交易额为3.88万亿元,同比增长33.3%。
而尤为决策层所看重的是“互联网+流通”所能带来的降本增效效应。
以物流业为例,实现“互联网+”之后,物流成本约可降低40%。
据传化集团董事长徐冠巨此前介绍,“围绕人、车、货,给实体公路港配上信息指挥系统、安全诚信系统等软件,公路港所在区域工商企业综合物流成本降低了40%,服务于生产端的互联网是一片有待开发的蓝海。”
供应链协作是路径
在流通业的产业链条上,“物流”始终是商品流通的基础,“商流”与“物流”的对接不畅,往往造成成本难降,而信息基础设施和冷链运输滞后,也被视作亟待突破的流通“硬瓶颈”。
“物流公司缺现代化接单系统。我跟物流公司沟通,我说我有平台,希望给你订单,然后你们给我报一个价格,但是现在很多物流公司根本没有这个系统,说做这个系统要花钱。”上述互联网食品供应链企业负责人这样形容她在业务中遇到的物流“硬瓶颈”,“都这个时代了,物流公司接单还停留在十几年前的方式上,舍不得花钱做系统,‘先赚钱不花钱’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原来一个电话、直接接单,有关系就能接到订单,现在是系统,所以现在物流公司缺乏现代化接单系统。”
此外,在业内人士看来,冷链环节也是必须打通的瓶颈关节。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冷链物流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秦玉鸣认为,“大家都说冷链是蓝海,其实现在好像还没有蓝海,现在只是浅蓝,需要电商和餐饮B2B平台以及餐饮外卖这几驾马车推动,再加上新食品安全法推动,才会让整个冷链物流真正从浅蓝向深蓝过度。”
而要实现“商流+物流+互联网”的“降本增效”效应,供应链协作是路径之一。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崔忠付表示,“成本降低绝对不能靠一味压缩物流商生存空间获得,反而是要和物流商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通过彼此之间真正的供应链协作,加强响应,优化运输路线,提高配送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