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企业表示,预订迪士尼内测门票已基本售完,消费者私自购票需谨慎。 澎湃新闻记者 朱伟辉 图
迪士尼内测票热炒至千元,业内人士称基本订完私下购买要谨慎
澎湃新闻记者 邹娟
上海迪士尼乐园的内测门票被炒到5000元/张,是真的吗?
近日,上海迪士尼乐园运营测试成为各媒体热点。澎湃新闻记者调查发现,在网络交易平台上,私人卖家兜售迪士尼内测门票悄然兴起,成人票售价多在每张400到800元,个别卖家开出1000元甚至5000元的价格。
另一方面,不少迪士尼合作伙伴,企业包场或者机构洽谈,或多或少都能获得内测门票。这些票大多用于企业内购或客户赠送。不过,实际上,难以避免少量票流入市场。采访中,多家企业表示,预订迪士尼内测门票已基本售完,消费者私自购票需谨慎。
内测票供不应求,4月底就订不到了
“4月底的时候听我邻居说,有朋友可以买到迪士尼的内测票。成人票400元/张,儿童票300元/张。先付款预订,如果订不到再退款。”消费者龚女士告诉澎湃新闻记者,自己因为提交预订申请晚,最后没有订上,但她的邻居则通过这一平台订到了两大一小,5月21日的内测期门票。
在某微信公众号上,澎湃新闻记者看到一条出售迪士尼内测门票的消息,预订部分特惠内测门票,并标称“独家发售,数量有限”。
该产品介绍门票销售对象为:公司内部员工及家属、门店、公司客户。
售价(含保险和导服费用):成人400元/张,儿童(1-1.4米)300元/张;1米以下儿童免费。出售试营业日期:5/29,6/3,6/4,6/5, 6/7,6/8,6/10和 6/11。
说明栏标注了事项:“试运营不保证所有骑乘设施和演出开放;试运营期间个人可以在自媒体中发布图片或游园体验;请不要在公司媒体(如微信公众号)曝光任何试运营图片或相关内容;5月29日至6月1日运营时间为9:00-21:00;6月3日-11日运营时间为8:00–22:00;从6月9日开始没有夜间实景演出;出票后不退不换。”
不过,当澎湃新闻记者联系上销售方,被告知早已订不到票了。虽然截止报名时间为4月29日,实际上4月26日就已经报名截止,“4月底的时候,各个平台差不多都订不到了,因为票太抢手。”该人士透露。
通过公司的途径订不到,那么私人平台有没有可能订到呢?
在一些交易网站,澎湃新闻记者看到,确实有部分私人出售迪士尼内测门票;闲置平台上,也有人发布求购信息。不过,不管买或卖,交易量都不大,且都有限定日期,限购数量多为1张、2张,最多不超过5张。
价格上,各个卖家标出的价格都不一样。成人票一般在500元/张以上、688元/张、800元/张,甚至还有19999元/张、5000元/张、1000元/张的标价。
标价19999元/张的卖家表示,他的内测票实际售价788元/张,因为他主要是出售箱包,价格系统里没办法标出几百元的门票价。不过,他能拿到的票源太少,目前手上只有3张不同日期的门票。
标价1000元/张的商品说明显示是6月1日当天的内测门票。店家直言,之所以卖得贵,是因为太火了。消费者预订后一周出票。而且其表示,平台上私人卖的票,大多已经转了几次手,而且每家的票量以及可选日期确实不多,他家只有6月1日和6月5日的票。
内测票大多供合作商内购,不排除少量流出
各种渠道的内测门票,从何而来?
澎湃新闻记者调查发现,此前迪士尼官方公布的合作伙伴,或多或少都有部分内测期门票。这些票,大多用于公司的内购渠道。
比如,阿里旅游的内测标准门票,内购价为300元/张,携程旅游为310元/张。这些公司的内购有着严格限制。比如:携程内购要求一张身份证在一个日期订购不超过5张,每个内部邮箱限购20张门票等。且禁止转售。而一些旅游网站则表示,公司分两次上报预订名单,审核通过后方可预订,但至今还不知有没有审核通过。
“因为内测期间乐园有些项目不开,票价也比正式开园后的门票略低。”一不愿具名人士透露,“迪士尼合作商家,少说也几十家上百家,尽管大家都说只用于内购,不对外销售,但根本就管不了。”
该人士透露,另一种获得票源的方式,是企业包场。知情人士透露,这种只是在个别指定的时间。也就是一家或者几家企业,把这一天的内测票都给买了。这些票的流向,大多是企业自己员工,或者企业方赠送客户。
还有一种方式,是某个组织机构和迪士尼谈合作的票。
澎湃新闻记者获悉,理论上,这几个渠道都有可能有票流向市场。有业内人士表示,“一般300元以上的价格,都可能是在内购的基础上加了预期利润的价格。”
不过,记者采访获悉,不管是哪个渠道的票,基本都去向已定。换句话说,内测开始之后,放出的票都有限。消费者通过所谓的私人渠道购内测票,尤其是高价购票,需谨慎。
另外,需要提醒的是,有些微信平台号称大量赠送迪士尼内测期门票。对此,旅游业人士表示:迪士尼乐园和上海世博会的性质不一样,前者是一个成熟的商业项目,后者是政府支持的展会事业,一般情况下,迪士尼乐园都不太会有大量的赠票出现,不管是公众号还是号称某个组织,都不可能。消费者切不可轻易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