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7月10日消息(记者曾卫)严峻的不良压力,断崖式利润下跌,银行业“躺着赚钱”的好日子过去了,苦日子正在袭来!从哪里突围?向何处转型?经济之声从今天起推出系列观察《银行业的新活法》,汇集行业声音,观察未来之路。今天请看第一篇:普惠金融是个好饭碗,没条件端不好。
近期众多银行业掌门人集中就行业转型发声,不少人对普惠金融的未来寄予厚望,认为是转型的必由之路,但也人对此信心不足,觉得风险大,成本高。
我们都说金融如水,但是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银行都是围着大企业的“大树”打转,小微企业这些“小草”没人管。中国银行(601988)业协会专职副会长杨再平认为,现在银行需要换个活法生存下去,金融之水要“雨露均沾”。
杨再平:普惠化的生存,就是我们说的要做小,客户要下沉。美国有六千多个商业银行,他们坚持做百年老店,跟他的爷爷做生意、跟他爷爷的孙子做生意,坚持做小小微。我2006年在汇丰银行考察,印象很深,那么大一个国际化的银行,当时提出的口号就是“我们要做最小的小企业银行”。当时跟我介绍的那个人,我印象非常深,我说为什么大银行要做小企业呢?他说我们围绕大企业的竞争非常难,已经没有什么可赚的了,必须做小企业。
身处东北的哈尔滨银行已经尝到了服务小微的甜头,这家银行2015年利润为44.6亿元,利润增速17.4%,跟整个东北的经济环境形成了反差。哈尔滨银行卢卫东认为,做好小额信贷是他们突围的一把利剑。
卢卫东:从哈尔滨银行的角度来讲,虽然地处东北,但是增长非常快,并且也非常健康,很稳健。怎么做到?如何突围?虽然大家都谈到宏观经济都不是太理想,尤其发展趋势,但是我想从突围的角度来讲,在2004年的时候,我们就提出了小额信贷的战略,希望能够成为一个以小额信贷为特色的银行。所以人家说十年磨一剑,我们已经磨了12年了,所以这个剑已经初露锋芒了,这也是确保在这种形势下突围的一把利剑。
杭州银行行长宋剑斌也很认可这个做法。在他看来,即使是在经济下行的今天,服务中小微企业的普惠金融市场,仍然有着很大空间。
宋剑斌:细分市场依然有很大的空间,比如创新创业企业,我们把这一块作为一个战略特色在投入探索。另外,中小企业里面还有微小贷款,这也是比较好的市场。我们的客户会更下沉,额度会更小。这样的一个细分,就是细分市场里面的金融服务,就成为我们的转型方向。
不过,作为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广发银行的董事长,董建岳认为,普惠金融这个饭碗其实不好端。既要做到“又普又惠”,还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
董建岳:“普惠金融”顾名思义,就是既要“普”,又要“惠”,其中“普”是数量维度的要求,“惠”就是质量维度的要求,两者缺一不可。“普惠”必须紧贴时代的变迁,对接普通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挖掘身边无处不在的金融服务需求。发展普惠金融,我个人认为要有三个条件:第一个,银行要有服务普罗大众的情怀。第二个,要有卓越的风险控制技术。第三个,要有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