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莹莹
中国银行业协会近日发布的《中国银行业发展报告(2016)》表示,应该理性看待上市银行净利润增速下滑问题。从宏观经济周期、国际比较和行业成长的角度来分析,这是一种正常的发展现象,不宜过度解读。预计2016年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有望继续保持快速增长,零售业务和金融市场类业务快速发展有助于支撑盈利增长,银行业盈利结构正逐步由传统公司业务为主向公司业务、零售业务和金融市场类业务并重转变。综合来看,2016年银行业盈利增速将微幅正增长。
不良率仍处较低水平
《报告》指出,目前内外部多重因素导致上市银行净利润增速下滑。从净利润增速贡献因素分解看,主要的因素有以下两点:利率市场化深化叠加央行5次降息导致银行业“息差收窄”,这是造成银行业净利润下降的重要因素。不良贷款率上升导致拨备计提大幅增加,这是本次银行业净利润下降的最主要原因。
对于市场最为关注的银行业风险,专家和银行业内人士表示,从宏观经济周期角度来观察,自2013年以来,随着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经济结构面临转型和升级,经济增速呈现波动下行趋势,不良贷款率在此期间快速上升,与经济增速呈现出较为明显的负相关性。与美国的银行业比较,2015年美国四大商业银行营收增速仅为-0.7%,而我国五大国有商业银行营收增速近年虽呈下滑态势,但仍录得5.62%的增速。有鉴于此,我国银行业利润增速下滑,在近年来全球经济不振、国内经济处于下行周期的客观环境下,属于正常的行业周期发展现象。不良率虽然攀升但仍处于国际低位。
对于部分国际评级机构调整中国的主权信用评级和主要金融机构信用评级展望。《报告》认为,中国银行业整体风险可控,未来发展可期。
值得注意的是,同日还首次发布了中国前100家银行排名(以核心一级资本净额排序)榜单。中国银行业协会专职副会长杨再平表示,中国银行业协会始终致力于搭建交流平台,推动行业稳健发展,希望在研究比较全球商业银行评价方法的基础之上,以权威、公允、客观和专业的国际通用规则标准,建立自己的行业权威评价体系,打造一套科学、权威的“话语权”与指向标。
创新渠道化解不良
银行业内人士认为,未来监管部门和银行业将持续探索不良风险的创新型化解渠道。其中,通过“债转股”的方式不仅能够降低账面不良率而且可以增加银行自行处置的力度。
《报告》指出,“债转股”无论对宏观经济或是商业银行都存在一定的利好。从宏观方面来看,债转股为企业改革提供契机,可以达到去产能、去库存、降低企业杠杆率的目的,缓解优质企业债务负担,推进国企改革和供给侧改革,同时避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从商业银行角度来看,“债转股”使得银行可以避免大幅折价转让,减少银行的损失。银行可以等待经营改善、时机成熟,银行再选择机会抛出,收回资金甚至有可能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