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概念股一览:我国城市公共设施建设落后 城市内涝中涌现机会 今年夏季的洪涝灾害波及全国29个省,8000万人受灾并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1440亿元。此次洪涝灾害暴露出一个重要现象,就是我国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的落后,特别是内涝防治体系的不健全,跟不上城市的快速发展。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年内需建成城市综合地下管廊2000公里以上,同时,2015年中央亦开展了海绵城市试点工程,旨在十三五结束时使海绵城市覆盖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致洪灾周期性爆发
强厄尔尼诺是我国今年洪涝灾害的重要成因。厄尔尼诺是一种全球天气异常现象,主要表现为赤道太平洋(7.37 +1.52%,买入)中东部的海区温度上升,南美相关国家发生洪涝灾害,而印尼、澳大利亚等地则发生干旱。
厄尔尼诺真正影响我国的是其“次年效应”。由于大气的滞后响应,一般在厄尔尼诺(一般持续2年)消退年(次年)的夏季,冷暖空气在我国长江以南地区僵持,从而导致连绵降雨,易引发洪涝灾害。
厄尔尼诺退场,拉尼娜接棒。拉尼娜是一种与厄尔尼诺表象相反的气候异常现象,表现为海水温度的异常降低。一般情况下,每隔6~7年,全球会发生一次厄尔尼诺现象,接下会持续1~3年的拉尼娜现象。两者的“相继登场”容易造成“冷冬热夏”的极端天气与引发严重地质灾害。
受灾程度堪比98洪灾
本次洪涝灾害破坏力强,波及范围广,受灾程度严重。民政部发布相关资料显示,截至7月底,全国已有29个省份(自治区、直辖市)受到不同程度的暴雨洪涝灾害,受灾房屋134万间,总受灾人口近8000万,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440亿元,671人因灾死亡失踪。全国超三分之一省份受灾人口超过10万,近一半的省份直接经济损失在5亿元以上。其中,受灾最严重的湖北省在史上最强降雨的袭击下,受灾人口超2000万,直接经济损失360亿元。
今年的洪灾亦为近年罕见。全国大量城市排水系统遭受严峻考验,内涝频发。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入夏以来,全国共有79个城市发生过不同程度的内涝灾害,占我国338个地级以上城市(不包含港澳台地区)的23.4%。在暴雨侵袭下,武汉市再次开启“看海”模式,全市受灾人口79万,直接经济损失48亿元。
悲痛中的教训,城市中的短板
极端的气候因素是今年夏季发生洪涝灾害的主要外部原因,而我国城市建设中暴露出的缺陷则是灾害严重程度的重要“推手”。我国过去三十年的经济快速增长,伴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镇化率从1978年18%上升至53%。虽然现代化城市规模在崛起,但城市发展模式的缺陷却一直存在,例如,我国城市建设总体具有“先地上,后地下”的特点,也就是说,虽然城市建成区面积急剧扩大,但地下相关设施却较为落后。按照现行的室外排水设计规划,城市雨水灌渠的设计重现期一般为0.5~3年,重要地区为3~5年。但由于城建资金不足、过于重视地上城市房产发展等原因,现有的排水设施的排涝能力不足,导致城市内涝频发。
南方财富网微信号:南财
地下管廊将有效解决城市内涝问题
加强排水能力是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的主要作用之一。综合管廊将电力、通信、广播电视、给排水、热力、燃气等市政管线铺设于同一隧道,相比传统方式,地下综合管廊使得各种管线的增减和维修均可直接在管廊内进行,避免道路重复开挖和土壤对管线的腐蚀,同时延长管线的使用寿命。由于我国城市排水管网覆盖率低(仅65%),同时设计标准低,排水管道口径小且设施老化淤塞严重(约50%为2000年以前修建),各地排水能力普遍不足,在暴雨时易发生内涝。而地下管廊的建设包含更高设计标准的排水管网与老旧管道的更新,因而提升排水管网覆盖率和平均排水能力,有助于解决城市内涝。
日本是当今世界上综合管廊规模最大、技术最完善的国家。到目前为止,日本近80个城市已建成综合管廊,总长度超2000公里。截至2014年,我国仅有北京、上海、深圳等少数几个城市建有综合管廊,总长度仅约800公里。
海绵城市在我国发展潜力巨大
海绵城市可以理解为城市“巨型海绵”。传统城市为渗水性极差的硬质路面所覆盖,雨水主要依靠管网排出,当突遇暴雨时,城市的排水系统承受巨大压力,往往导致积水内涝。以我国为例,99%的城市均为“快排模式”,雨水只能从硬化地面的管道排出。海绵城市则不然,除了强调优先利用植草沟、绿色花园、下沉式绿地等设施外,修建可渗入路面和拓展河湖湿地等城市生态水系亦为海绵城市的范围之内。这样,70%以上的降水能直接就地渗入土壤与地下水中,进而被自然滞蓄与净化,最终为城市生态系统与城镇居民生活所利用。目前,我国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增长较慢,2010年至2014年,仅从38%增长到40%。
海绵城市在我国尚属起步阶段,发展潜力巨大。2014年以前,我国的海绵城市建设尚属一片空白,设计规范亦不完善,真正符合相关标准的成功案例寥寥可数。据统计,我国53%的城市排水能力不足,60%以上城市不同程度缺水,海绵城市显然是上述问题主要解决办法。
城市基建再次带来机会
我国的基建存量现状与G7集团相差20多年,基建质量在144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39,基建投资空间仍然较大。
城市防内涝设施或成为基建投资的“黑马”。我国交通运输、电力、通信和水利等方面虽然近些年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相比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发展空间。从各个领域的规模增长情况来看,05年之后增长显著,特别是铁路、公路、机场、污水处理等,为国家政策引导和银行信贷支持的主要方面。然而,经历了今年夏季大范围的洪涝灾害后,结合此前政府一系列相关政策措施,我们认为,发展相对较慢、应用程度相对空白的地下管廊、海绵城市等城市防内涝设施或将成为基建新的投资增长点,一改往日相对被忽视的态势。
海绵城市或引万亿投资
我们预计,十三五期间我国海绵城市发展将现万亿投资。2014年底,财政部联合相关部委下发文件,对于中央提出的加强建设海绵城市的精神具体落实,开展海绵城市试点工程,中央财政对试点城市给予专项资金补助,一定3年。同时,对采用PPP模式达到一定比例的,将按补助基数奖励10%。上文已经提及,海绵城市属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同时建设范围涵盖较广,投入较大,因此资金来源将成为试点建设的核心问题。此次通过投入中央财政调动社会资本参与,将有效拓宽资本来源渠道。对于未来目标,中央提出到2020年(十三五结束之年),海绵城市将覆盖20%的城市建成区,到2030年,覆盖率将超80%。我们假设在一般状况下海绵城市建设单位成本为每平方公里1~1.5万元,那么十三五期间,为达到20%的覆盖率,总投资或为1~1.5万亿元。到2030年,总投资将达4~6万亿。
南方财富网微信号:南财
对于财政部提出的海绵城市试点工程,各地方政府积极响应。2015年第一批试点城市共有16个,其中包含重庆、武汉、济南等省级一线城市,今年第二批14个试点城市中,北京、上海、天津等地亦名列其中。其中,武汉作为全国最易发生内涝的城市之一,已提出较为完善的实施方案:计划三年投资163亿元,实施项目455个,包含城市道路(27.8亿元)、小区公建(24.9亿元)、公园绿地(8.5亿)、城市水系(85.6亿元)、城市管道(13亿元)。政府亦表示,将以购买服务的方式,偿还平台公司在此过程中的贷款本金和利息。我们预计未来将会有更多的城市加入到构建海绵城市体系的工作中,PPP项目数量亦或大幅上升,提高社会资本参与程度,提升效率,增加社会服务收益回报。
投融资机制改革中的地下管廊投资
2015年,住建部和财政部确定了沈阳、哈尔滨等10个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试点城市,计划3年内建设里程389公里。同年8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指导意见》,全面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2015年全国共有69个城市启动地下综合管廊建设项目约1000公里,总投资约880 亿元。今年,地下管廊的建设工作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目标为开工建设2000公里以上。我们认为,今年地下管廊建设投资将全面加速,这不仅符合我国十三五期间经济稳增长的思路,亦是一项惠民生、构建生态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各地纷纷出台相关建设计划,十三五期间地下管廊规模将出现井喷式爆发。其中,吉林成为唯一一个在全省范围内均开展地下管廊建设投资的省份,十三五期间,总投资将达1000亿元,完成1000公里的建设里程,将初步建立集干线、支线、和缆线为一体、共同发展的城市管廊格局。根据我们的统计,至2020年,将有超过10000公里的地下综合管廊将在我国建成,总体投资额或再次达万亿。
PPP或将成为推进地下管廊建设投资的重要帮手。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投融资体制改革再次被提及,其中谈到将继续以市场化方式筹集专项建设资金,并完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激发社会参与热情。我们对国家发改委PPP项目库进行梳理发现,截至上半年,入库项目投资额达4.5万亿元,其中,与海绵城市、地下管廊、城市内涝相关的项目投资约为700亿元,占全部投资的2%。近期,PPP相关政策不断出台,我们认为下半年PPP项目的开发和落地签约均会加速。同时,住建部近期表示,将进一步放宽各地的市场准入,严格实施地下管廊的有偿使用制度,建立合理的费用征收机制,创新新型方式以获得额外收益等,这些举措都将更加有效和快速的吸引民间投资的参与。我们认为,目前PPP相关流程和制度的缺乏是阻碍项目签约落地的最大制约,但短期内有望解决。(诸建芳系中信证券(16.73 -0.42%,买入)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副理事) 南方财富网微信号:南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