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光伏行业出现一波抢装潮,但大跃进过后陷入需求疲软,上市公司业绩遭拖累。加上光伏标杆电价下调等政策影响,光伏上市公司三季度业绩不再全面飘红。据统计,六成光伏上市公司第三季度净利环比负增长。
光伏掀起“抢装潮”,是受补贴下调预期影响,上半年则按原定标准。因而,今年上半年国内新增光伏电站规模超过超过20GW,去年同期新增仅为7.73GW,相差近3倍。
上半年的火热,也体现在上市公司业绩上。在37家涉及光伏概念的上市公司中,有14家增长翻倍。进入下半年后,需求出现断崖式下跌,经营压力倍增。
下半年市场遇冷,随之引发的是价格战。上半年最后一周,晶硅光伏组件的现货平均报价为0.50美元/瓦,但到三季度最后一周,报价已跌至0.40美元/瓦,降幅达20%。
光伏行业掀起价格战,除了是因为需求出现真空、企业过度竞争,还有光伏发电成本在下滑的原因。在加快平价上网进程下,光伏发电成本下降是大势所趋。
光伏发电成本下降,有利于实现用户侧“平价上网”,还有望摆脱对国家补贴的依赖。从今年上半年的抢装潮可知,企业吃补贴意图明显,对光伏长期发展并不利。
在具备一定的发电成本优势后,光伏才能与传统化石能源展开竞争,提高在能源结构中的占比,从而起到实质性作用,光伏行业才会得到更快发展。
可想而知,未来光伏发电补贴下调几乎是必然之举。近期发改委发布的《关于调整新能源标杆上网电价的通知(意见稿)》中,就指出光伏地面电站补贴会下调三成。
补贴标准调整后,将对整个光伏行业产业深远影响。光伏企业将加快技术革新,提升电价竞争力,加快盈利步伐。
企业的积极应对,又会进一步促进光伏发电成本下降,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据预计,到2025年,全球光伏发电成本比2015年将减少59%。
成本大幅降低,光伏发电产业前景更为明朗,相关需求将逐步释放。未来5年内,平均每年的光伏设备需求量将突破20GW,前景广阔。
不过,在此过程中,要增强市场消纳能力,遏制住愈演愈烈的弃光问题,防止产能过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