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全面铺开箭在弦上 债转股不良定价是关键(附基)
“目前各家试点行都在等待设立债转股实施机构的批复,新机构设立后才可能会有不良债转股项目落地。”一位参与本轮市场化债转股项目操作的国有大行人士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均已向董事会上报设立债转股运营子公司方案,随后会上报给监管部门审批。目前,各家商业银行对于不良贷款债转股的态度较谨慎,预计前期落地项目规模不会太大。
明年债转股全面铺开大局已定。除国有大行债转股外,地方银行对当地企业的债转股也会逐步展开,但更多将依赖AMC等第三方机构来实施。预计未来中小商业银行推进不良债转股时,与AMC合作将被视为首选。与此同时,嗅觉敏锐的各路资本更是积极涌入地方AMC,其中不乏上市公司身影。子公司设立“竞速”
就在几天前,农行发布公告称拟设立农银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下称“农银资产”),注册资本为100亿元,为该行全资子公司。农行表示,农银资产将作为农业银行一级子公司,拟专司债转股业务,主要经营和办理与债转股相关的债权收购,债权转股权,持有、管理及处置转股企业股权等经金融监管部门批准的金融业务。
农行的一纸公告,拉开了五大国有银行设立债转股子公司的“竞速”大幕。在民生证券研究院副院长李少君看来,近年来,伴随不良资产规模扩大、参与银行增多,银行在批量转让的谈判地位趋弱,资产折价程度加大。银行通过子公司施行债转股与债务直接转让相比,在定价方面具有优势。银行系子公司加入有助于债转股项目更加有序开展,改善银行不良预期。
招银国际人士指出,实施债转股,首要任务是风险隔离与专业化操作。在上世纪90年代的那次债转股中,政府是主导者,而实施机构则是为此特别设立的四家国有资产管理公司。与之不同的是,在此次债转股中,预期银行将在其中扮演更为积极主动的角色。银行设立新机构来实施债转股,主要是出于以下两个原因:其一,隔离风险,包括道德风险及操作风险;其二,对新债转股进行专业化操作。对于银行而言,在最终退出债转股股东这一角色前,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且路途也将充满不确定性。相较自身直接参与债转股业务,商业银行透过新设立的资管公司参与债转股,是出于对于风险隔离和专业化操作的充分考量,是一个更为恰当的选择。
银行“竞速”激烈,AMC也在全力“奔跑”。
几位股份制银行高管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债转股对于商业银行或暂时遭遇困难的企业来说,都不失为一条化解风险的有效途径。因此,银行在筛选项目的同时,积极寻找合作“搭档”。
《关于市场化银行债权转股权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中明确,鼓励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资产管理机构、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等多种类型实施机构参与开展市场化债转股;支持银行充分利用现有符合条件的所属机构,或允许申请设立符合规定的新机构开展市场化债转股。
有券商人士认为,虽本轮债转股可多主体参与,但AMC公司凭借在不良资产处置方面的多年经验,在债转股方面是最有经验和能力的机构,尤其是在不良债转股项目中AMC优势明显。
中国长城资产管理公司副总裁周礼耀近日透露,长城资产积极介入以不良资产为主的债转股,且已与两家商业银行协商设立实施机构。另据媒体报道,长城资产将占有合资公司51%的股份。
周礼耀还透露,最近长城资产正在与一家已严重资不抵债并陷入债务兑付危机的央企做债转股方案。通过债务重组、财务重组和资产重组,帮助这家企业剥离低效资产和非主营资产,重振主业经营竞争力。
一位国有大行债转股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一旦相关实施机构获批设立,市场化不良债转股项目就将“破冰”。“试点银行手里都有一些项目,只待政策明朗。”
不过,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预计,前期落地的不良债转股项目不会太大:其一,上一轮政策性债转股时,有部分项目完全“坏”在银行手中,银行至今心有余悸;其二,预计不良债转股项目集中在产能过剩的国有大中型企业,银行将更谨慎;其三,近一两年银行不良处置力度加大,不良增速趋缓,银行转股意愿降低。
不良定价是关键
周礼耀总结称:“不良资产的债转股面临五个难点,包括:协调难、估值难、定价难、管理难和退出难。”
本轮市场化债转股启动后,仅中国建行就有近千亿元项目落地,包括其披露的与云南锡业、武钢集团、海翼集团、广晟公司等。建行债转股业务负责人、授信审批部副总经理张明合透露,上述项目为正常债权,所以定价时是按照1∶1来转股权。“但不良债权的定价就复杂得多,上一轮政策性债转股时的定价没有太大参考价值,需各参与机构、企业反复磋商。”
“没有成不了的交易,只有谈不拢的价格。”这是包括张明合在内的银行业内人士,以及多数AMC人士的一致看法。据了解,以往AMC在受让银行不良资产时,一般出价在按照账面价值的30%至40%,有时甚至是20%。
中国东方董事长吴跃认为,目前看,我国不良资产市场潜在供给规模不断增长。截至2016年三季度,商业银行不良贷款规模达1.49万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76%,与上半年相比不良率有所企稳。由于商业银行受业绩考核和监管方面制约,账面风险普遍较真实风险有所低估;不良贷款发生存在滞后性,隐性不良的显化需要一个过程。目前,关注类贷款持续上升,截至2016年三季度达4.1%,高于不良贷款率增速。此外,信托、租赁、网贷、企业应收款和债务市场违约金额较大,整体不良资产市场的潜在供给规模也较大。但由于买卖双方价格分歧较大,需求方虽积极参与,却出价审慎,致使不良资产市场虽潜在供给巨大、潜在需求旺盛,但成交规模有限、市场出清缓慢。
全面铺开箭在弦上
有券商人士预计,明年债转股全面铺开大局已定。考虑到债转股资产类别并不局限于不良资产,正常、关注类贷款皆可转股,未来市场空间巨大,总规模有望达到万亿元级。
中投证券认为,通过从上轮债转股规模占国有企业资产规模推算,预计本轮债转股规模约为4万亿元。
面对这一万元亿级市场,除四大AMC公司,正在迅速成长的地方AMC也被各方给予厚望。申万宏源人士认为:“以债转股定价为例,过去商业银行担心国有资产流失,不良债权转让时折扣率偏高,市场成交并不活跃。新规实施后,债权转让市场化,有利于AMC公司获得风险收益比更高的资产。综合较高的行业门槛、处置方式松绑、市场化方式运作三点,我们认为地方AMC机构业务空间巨大,且有盈利空间。”
中泰证券人士也指出,2016年上半年,信达、华融不良资产公开市场收购分别为800多亿元和1700多亿元,预计全行业成交将近4000亿元,2016年全年预计成交8000亿元。假设四大AMC市场份额合计为80%,剩下20%由地方及民营AMC获得即1600亿元,再假设地方AMC不良资产处置的内部收益率为15%(参考2016年上半年信达、华融已结项目内部收益率16%),并假设不良资产平均处置周期为3年,即年消化率为1/3,那么保守估计地方AMC年化收益将在80亿元左右,市场空间巨大。
今年以来,不良资产管理行业政策“暖风”频吹,包括放宽各省AMC数量至2家,并允许地方AMC以债务重组、对外转让方式处置不良资产提升市场活力等。银监会近日新批复5家地方AMC后,各路资本更是积极涌入,其中不乏上市公司身影。
有券商人士指出,目前上市公司一般以两种方式参与其中:其一,申请地方AMC牌照;其二,参股地方AMC,比如陕国投A、东吴证券、泰达股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