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合规化发展与治理的推进,投资者合法权益保护工作也越来越受监管、行业及社会的重视。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范一飞12月3日在第七届财新峰会上表示,要从源头上解决资金错配问题,投资者适当性管理是重要突破口,可建立全国统一的投资适当标准。
近日,信托法、基金法、证券法原起草组成员蔡概还在《金融时报》发表的《发展互联网金融应建立投资者限额制度》一文在网络热传,文中建议建立“投资者限额制度”,即参与互联网金融的投资者可以是社会公众,但其投资单个互联网金融的资金不能超过一定的额度。
无独有偶,上月初,韩国《中央日报》报道了有关韩国P2P行业的监管措施,未来韩国P2P投资人每年的投资上限不得超过1000万韩元(换算成人民币近6万元)。消息一出,韩国P2P产业内一片反对之声。
反观国内,相比数额明确、不容置喙的借款“限额令”来说,监管对于P2P投资额度的管理显得“温和暧昧”得多。
四百万P2P用户体量监管呼吁建立合格投资者制度
据第三方研究机构发布的《P2P网贷行业2016年11月月报》数据显示,2016年11月P2P网贷行业投资人达396.77万人,环比上升15.21%。另一个不容忽视的数据是,截至2016年11月底,问题平台历史累计涉及的投资人数约为42.9万人(不考虑去重情况),涉及贷款余额约为243.4亿元,“宽进”的投资门槛致使互金行业迎来大批不合格投资人,频繁发生的风险事件敲响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的警钟。
去年7月,十部委联合发布《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研究建立互联网金融的合格投资者制度,提升投资者保护水平。而在今年8月四部委发布的《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中,规定P2P机构应对投资人的年龄、财务状况、投资经验、风险偏好、风险承受能力等进行尽职评估,并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对投资人实行分级管理,设置可动态调整的出借限额和出借标的限制。
上策下行,已有部分P2P机构在悄然行动。上月初,陆金所全面上线投资者适当性管理体系(简称KYC2.0系统),通过大数据等方式对投资者“精准画像”,最终实现投资者风险承受能力与产品风险的精准匹配,让投资者买到合适的产品;广州互联网金融协会会长单位广州e贷响应监管设置投资限额,投资者可根据风险测评结果自行设置最高投资金额,但该额度并不固定,投资者可根据自身情况动态调整。
投资限额国外盛行国内对此态度不一
作为投资者保护机制,互金投资者“额度限制”的立法在发达国家已经启动,如美国肯塔基和俄勒冈等7个州,要求本州居民在P2P网站Prosper和Lendingclub上放款,最多不超过其净财富总额的10%;加拿大几个省联合发布的《众筹监管规则》规定投资者的单笔投资不得高于2500美元,年度投资总额不得超过10000美元;美国JOBS法案规定,如果单个投资者年收入或资产净值不高于10万美元的,其投资额不得超过2000美元或年收入(或资产净值)的5%中的较大值。如果该投资者年收入或资产净值等于或高于10万美元的,其投资限额为年收入(或资产净值)的10%,但最高不得超过10万美元。
而在国内,与借款限额一样,投资限额的提出也引发了行业截然不一的反应态度。拥戴者表示风控是金融第一要义,互联网金融投资者的“宽进”门槛必然要配备“严管”制度,才能实现资产的合理配置,有效防范风险;反对者则认为投资限额违反了互联网金融的普惠初衷,并增加了平台的管理和运营成本,或迫使越来越多平台退出行业。
对此,广州互联网金融协会会长、广州e贷总裁方颂表示,对投资者风险承受能力的评判主要包括三维度:信息可获得性、专业性和经济能力,但市场中投资者的实际情况千变万化,其获取的信息是否完整和对称,投资专业性强或是弱,财力足以承受多大风险,都需要放到特定时期、特定情境、特定金融产品下进行个案考察,也就是说,这三个维度标准都属流量概念,具有动态性特征,因此不宜采取“一刀切”的规制,这是制定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甚至投资限额制度时必须考量的因素。(庄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