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天眼查联合拉勾发布白皮书:互联网行业逆势增长 人才需求6月达峰值

    本报记者 许洁

    12月8日,商业查询平台天眼查联合互联网人职业成长平台拉勾发布《2020年互联网人才招聘白皮书》,基于拉勾招聘平台2019年及2020年超103万企业和2600万互联网人才的招聘季求职完整数据,以及全国HR及求职者的调研结果,洞察“疫情年”中国互联网人才市场的供需及趋势。

    互联网人才需求6月达峰值   

    仅6成应届生成功就职

    相比于其他行业受疫情冲击严重,互联网行业没有受到明显的影响,部分互联网行业反而乘风破浪,趋势向好。天眼查数据显示,互联网行业逆势增长,1月至9月新增企业数同比增长35%。

    从招聘数据来看,2020年Q1季度整体受疫情影响比较严重,大部分的互联网企业处于观望的状态,招聘需求较2019年同期下降40%左右。3月份开始疫情逐渐稳定,互联网行业陆续开始到岗复工。招聘需求在4月份开始逐渐复苏,到6月份达到高峰期。在1年以下及10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互联网求职者中,有超过20%会因为疫情降低标准求职,职场新人和中年职场人在疫情期的求职心态更紧迫,而3-5年经验者心态最为平稳。

    疫情同样也影响着求职人群的构成。疫情背景下,留学生国内就业、2020届未就业毕业生的叠加,让2020年人才市场流动求职者人数大幅增加。今年,留学生求职者总人数是2019年的2.1倍。相较于2019年,2020年在拉勾平台上的毕业生求职指数增长12.4%,求职意愿更加迫切。应届生的就职竞争加大,就职比例也受到影响——至11月,2020届应届生就职率为63.7%,比去年下降14.3个百分点。2020年春招岗位的人才供需比为7.2:1,至秋招期降为为5.3:1,疫情对毕业生的就业影响稍有消退。

    新基建人才缺口426万

    医疗教育人才需求增长最快

    此外,2020年人才市场还深受“新基建”政策影响。白皮书显示,3月,国家鼓励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后,企业新基建相关职位发布量直线上升,相关职位的简历投递人数也出现增长趋势,3月拉勾招聘上新基建相关岗位投递人数占职位发布量的77%,至11月,投递人数占比下降至38%,至2020年底新基建相关核心技术人才缺口已达426万。

    疫情环境加之新基建推进,也加速了传统行业的转型。在3月份,传统行业对互联网人才的需求就实现了1%的正增长,比整体互联网行业提前了3个月,在9月份需求量增幅达到了12%。以传统教育、医疗健康为代表的传统行业,2019年新基建相关人才需求总涨幅为7%;2020年年度涨幅增至18%,其中传统教育涨幅为22%,医疗健康涨幅为17%,成为新基建相关人才需求增长最快的两大行业。

    依托电商MCN异军突起

    社区团购模式回春

    在疫情和市场发展的双向刺激下,MCN行业异军突起,招聘需求逆势提升138%,MCN的增长也带动了相关文化娱乐行业的上升。MCN行业的快速突围,跟电商直播带货模式关系紧密。拉勾数据显示,就电商行业人才需求的岗位分布来看,“运营”是电商行业人才需求的主力岗位,“主播”/“艺人”等招聘需求极低,在对“主播”的用人需求上,电商行业多采用灵活用工形式与MCN机构合作,这让MCN机构成为电商行业的“主播人才输送库”,MCN领域的人才需求趋势与电商行业基本一致。报告显示,MCN人才需求相较电商约延迟1个月,在有大型电商营销活动的时间前后,电商及MCN人才需求出现明显峰值。

    从地域上看,MCN企业大部分集中在一线城市,占比43.6%,新一线城市中,杭州位居首位,占比达8.5%,仅次于深圳,其次是成都,占比7.0%。

    此外,疫情催生的“宅经济”背景下,生鲜电商蓬勃发展。据天眼查数据显示,2020年电商行业的企业数同比增长69%,生鲜电商企业数同比增长17%。2020年生鲜电商蓬勃发展,自2月起招聘需求持续走高,至6月达到顶峰。2020年6月生鲜电商人才招聘需求是去年同期的2.2倍。

    疫情推动生鲜电商发展,社区团购模式也逐渐“回春”,各大社区团购平台于1-8月集中招聘技术人才,10月起市场、运营人才需求上涨,推动生鲜电商招聘需求在11月再达高峰。生鲜电商行业招聘需求最高的岗位为运营、采购,“团长”相关职位发布量是2019年的4倍。

    资深人才薪酬不降反升

    互联网男女同工不同酬

    疫情对经济的影响也体现在薪酬上。但在整体降薪的大趋势下,由于传统企业互联网化的迫切,以及资深人才的稀缺,新一线城市中10年以上资深人才薪酬却不降反升。不同工作经验的互联网人才在不同城市的薪酬水平,也存在较大差异。深圳、南京、杭州、苏州10年以上经验程序员,成都、苏州、西安10年以上产品人才薪酬均有大幅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互联网行业同样存在男女“同工不同酬”现象。有17.1%的企业HR认为自己的企业男员工薪酬更高,这个数据是认为女员工薪酬更高的企业HR数的14.25倍。各类岗位中,设计岗位男女薪酬差异最少,而产品岗位差异最高以产品类岗位为例,北京、上海、杭州男性薪酬比女性薪酬高17%左右,差异最明显的为南京,男性薪酬比女性高27.1%。综合各岗位薪酬情况来看,杭州为男女薪酬差异最小的城市。

(编辑 何帆)

  • 用户注册

    扫码注册或下载尊嘉金融App注册
  • 极速开户

    2分钟填写开户信息,即时开户成功
  • 0佣交易

    随时随地开启港美A股0佣金交易

1个账户、1笔资金
0佣金买卖港股、美股、A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