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时候真的出现“交叉持股”,特别是那些处于传统行业、国资占股达六七十的公司,有一部分转成优先股,真正瘦身了,央企重组才算是伤筋动骨,值得期待。
2015年12月以来,央企合并重组进入高潮,股价表现却每况愈下。回想当初南北车合并创下中国中车股价从6元多涨至40元的奇迹,并引领央企重组概念一路走高,真有恍如隔世之感。
就拿2015年12月30日刚刚上市的招商蛇口来说,这项被称为“重大无先例重组”的个案,有很多创新:既解决了在深圳、新加坡两地上市的B股问题,首创深交所“B转A”新方案,又在吸收合并方案中配套募资150亿元,同时还配合推出员工持股计划予以激励,被誉为“创造性完成了国企改革方案出炉后的第一单央企地产重组”。即便如此,以极赋寓意的新代码001979(蛇口工业区于1979年对外开放,早于1980年设立的深圳特区)上市,当日跌幅一度仍达18%(比照新股、无涨跌停限制),只是因为大股东招商局集团曾有过承诺,若上市之日起3个交易日内,任一交易日股票收盘价低于发行价,则集团将在该3个交易日内投入30亿元予以增持,当天果断出资24亿元增持,才使收盘跌幅勉强收窄至8.38%。次日股价再次跌停。
同样,,2015年12月8日,中冶集团与五矿集团实施重组,中冶整体并入五矿成为其全资子公司。次日中国中冶股票复牌,整天趴在跌停板上,截止12月31日,中冶股价已从重组停牌前(2015年8月19日)7.79元,跌至6.02元,跌幅为22.7%;五矿发展则从重组停牌前(2015年8月14日)37.31元,跌至12月31日的22.70元,跌幅为39.2%。
2015年12月11日,中国航运业两大巨头中远集团和中海集团实施重组,12月25日,两大集团旗下上市公司一起复牌。当天,中国远洋A股跌4.8%,H股跌27.94%,中海集运A股跌5.05%,H股跌26.37%,中海发展A股跌7.71%,H股涨8.2%;从重组停牌前的8月7日到昨日,三家公司共六只股票的跌幅分别为22.5%、24.7%%,19.4%、30.5%,16.6%、6.2%。
央企重组,市场为什么不领情?
首先是重组停牌前投资人期望过高,股价被提前透支。还是以招商地产为例,一听重组,股价便从去年八九月份的13-14元,猛涨至12月初40多元,而实际上,根据招商蛇口的盈利预测,2015-2017年净利润分别为66.8亿、84亿、102.1亿元,以目前74亿股总股本,每股收益分别为0.90元、1.13元和1.38元,以年末收盘价20.86元测算的2015年市盈率也已达23倍,在大盘地产股中不低了。更别说中远、中海这样的亏损企业(或勉强靠补贴、卖家当盈利),看看中国远洋A股9元多,中国远洋H股仅3(港)元多,中海集运A股7元多,H股仅2(港)元多,就可明了一切。
第二,目前的央企重组基本是合并同类项,既无业务和技术的创新,也极少对亏损企业和僵尸企业“动刀”。李克强总理明确指出,连续亏损三年以上的国企应坚决“出清”。国资委、财政部和发改委刚刚发布的“关于国有企业功能界定与分类的指导意见”也明确提到,“主业处于充分竞争行业和领域的商业类国有企业,要……及时处置低效、无效及不良资产,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可是在央企重组中,除了五矿发展以1元钱甩卖巨亏数十亿的五矿营钢之外,我们没有看到类似的个案。大量的资产和资源还被这些亏损僵尸盘踞着,重组对盈利的增长充其量只能是算术级数,股价又凭什么呈现几何级数的涨幅呢?
第三,股权改革方面未见任何大动作。《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要“积极促进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推动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意见》还专门提到“允许将部分国有资本转化为优先股”。什么时候真的出现“交叉持股”,特别是那些处于传统行业、国资占股达六七十的公司,有一部分转成优先股,真正瘦身了,央企重组才算是伤筋动骨,值得期待。
结论是,对央企重组别期望过高;央企如此,地方国企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