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关总署13日发布的数据表明,2015全年双双负增长的市场预期最终成为了现实。
海关总署发言人黄颂平援引数据说,由于2015年12月外贸出口先导指数为31.2,较11月回落0.8,表明今年一季度出口压力仍然较大。但对于全年的进出口目标,他还不清楚。
他分析,中国出口调整的主要原因是外需低迷,进口下滑主要是由于全球主要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加之国内经济面临较大下行压力。综合来看,他认为,我国贸易价格条件明显改善,对外贸易效益有所提升。如果从全球相对值来看,2015年我国仍将保持货物贸易总值全球居首的地位,出口市场份额也将达到13%,较上一年继续有所提升。
2015年,由于进口下滑幅度更深,顺差大幅度扩张。这一表现离去年初国务院制定的6%的目标相去甚远,也在进口下滑幅度上创下6年来年度历史之最。距离最近的一次双双负增长发生在2009年,但与现在的情况相反,当时出口下滑程度远远超过进口。
2015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24.59万亿元人民币,比2014年下降7%。其中,出口14.14万亿元,下降1.8%;进口10.45万亿元,下降13.2%;贸易顺差3.69万亿元,扩大56.7%。2009年,中国全年出口下滑16%,进口下滑11.2%。
除开全球大环境的不景气,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大,大宗商品价格下降等因素,黄颂平简要问答时谈及的一些细节依然耐人寻味。
这些细节数据揭示出了一些通常让人忽略的事实和趋势。海关总署发言人提及,2015年,我国与欧盟、日本双边贸易分别下降7.2%和9.9%;外商投资企业、国有企业进出口分别下降6.5%和12.1%;加工贸易进出口下降10.6%。
同期,占出口总值的20%以上的纺织品、服装、箱包、鞋类、玩具、家具、塑料制品等7大类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总值2.93万亿元,下降1.7%,其中,玩具、家具、箱包、塑料制品出口保持增长。黄颂平特别提到,“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值则下降1.7%,也是近年来少有的情况。”
细节一:与欧盟、日本贸易分别下降7.2%和9.9%
这个细节背后,有一个黄颂平并未重点提及的外贸核心因素:汇率。这是大多数外贸企业结汇和利润的关键点。
对于中国中产来说,过去一年,香港不再是“买买买”的首选之地,由于日元和欧元大幅度贬值,大量中国游客转移去了日本和欧洲。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任的3年时间,日元总体贬值幅度大致为40%。维持较低汇率,也是未来一到两年的大概率事件。欧元则从2014年7月贬值18%,人民币中间价仅贬值6.4%。
人民币汇率保持坚挺,在促进海外“买买买”的同时,却导致了中国出口企业对这些地区竞争力大幅下滑,成本大幅提高。这也是中国对传统第一、第三大贸易伙伴欧盟和日本双边贸易下降近10%的原因。
人民币被纳入特别提款权(SDR)之后,上周,央行公布的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连续4日下调,逐步回归正常。
有接近政策人士对本报记者分析,汇率最近一段时期虽然有波动,但绝对不会断崖式下跌,大致会平衡在1美元兑6.7人民币的水平上。这应该会让外贸企业喘口气,在未来几个月稍有缓冲。
市场人士也普遍认为,去年8·11以及这轮的人民币贬值是对前期高估部分的修正,是向市场均衡合理汇率水平的回归。其实,美国于2008~2009年的贬值,欧元日元2014年大幅贬值,比人民币的幅度要大得多。
在13日的发布会上,黄颂平称,“汇率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我国进出口情况。我们会持续关注汇率变化和贸易变化的情况。”
细节二:劳动密集型产业出口下滑超预期,需就业压力关注
2009年,虽然中国整体出口下滑16%,但主要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同比降幅均小于同期总体出口降幅。以纺织品出口为例,当年12月,纺织品出口增长25.2%。当年全年,纺织品出口下降9.9%,远远低于16%的平均下滑水平。
为了保持劳动密集型产业出口竞争力,在2009年出口商品中,我国自2008年8月份起连续7次调整出口退税率,涉及的商品合计出口6760.2亿美元。
到了2015年,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值下降1.7%。全年纺织品出口也在负增长之列。
与此相对应的数据,是外商投资企业和加工贸易进出口分别下降6.5%和10.6%。由于中国的加工贸易很多来自于外商投资企业,在存量中,外商投资企业中相当一部分又在从事加工贸易,这两个数据也匹配了劳动密集型产业出口下滑。
清华大学中美关系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周世俭曾经在商务部负责相关事务,他对《第一财经日报》指出,多年以来,商务部只统计新设立的外商投资企业,而未能覆盖撤资或者离开的金额。他认为,劳动力密集型外资撤资可能带来的就业问题,是需要关注的。
“根据中国轻工业进出口协会掌握的数据,2020年,耐克鞋制造工厂将全部从中国转移到越南。2000年,耐克80%的加工工厂在中国,仅有13%在越南;而到2013年,越南的比例已经上升至43%。”
这也是本报记者多年实地采访外贸企业的感受,劳动密集型企业从中国内地转移到周边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国家,比如越南,已经是大势所趋。随着这些外资的流出,一些国内的工厂工人可能面临失业。
细节三:手机出口增速达到8.8%
在整体出口水平如此低迷的情况下,手机出口增速达到8.8%值得庆祝。
这其中至少包括两个因素:首先,以苹果等著名国际手机公司代工的富士康通过中国的上海口岸出口了数量不菲的手机。
其次,中国的一些智能手机厂商,随着国内市场的逐渐饱和,从蓝海变成价格厮杀的红海,开始逐渐走向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相对较弱的新兴市场。
这一趋势始于2~3年前,在去年不景气的出口大环境之下,逐步显现在宏观数据之中。根据市场调研公司Canalys的历史数据,2013年第二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出货总量达2.5亿,其中大中华区占比39%,中国市场当时已经是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最大,也是竞争最激烈,利润最低的市场。
现在,华为手表的巨幅广告,已经出现在了波兰华沙的中心核心区。中兴,TCL,酷派、联想也紧随其中,布局欧洲市场。联想通过收购摩托罗拉的手机部分专利,也正式进入美国市场。
那些专利储备并不强势的二三线手机厂商,则开始进军印度,东盟、拉美和非洲等经济增长较有潜力的新兴市场。
从整体来看,2015年,我国对东盟、印度等新兴市场贸易表现相对较好,其中对印度增长2.5%,表现好于进出口总体情况。
印度是下一年各方博弈的重点。这个市场人口红利开始显现,经济增速加快,大量人群有对物美价廉电子产品的渴求。数据显示,2014年第四季度印度市场销售智能手机2160万部,同比增长幅度高达90%,约65%的智能手机价格在200美元以内。
以最引人瞩目的小米为例,2015年4月,小米在印度推出首款针对海外消费者的手机,称其在3~5年内成为印度市场份额最大的手机生产商。虽然不久便遭遇了爱立信专利侵权的指控,但通过协商,部分产业依然在印度扎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