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去年11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首次提出“供给侧改革”以来,产能过剩问题就开始逐渐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则将供给侧改革细化为2016年的五大任务,即“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去产能成为2016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新年伊始,尤其是最近两周,决策层更是开始以前所未有的频率和力度强调去产能问题,为什么决策层在近期如此重视产能过剩问题?我国目前的产能过剩问题究竟有多严重?去产能的过程又会给我国就业带来多大的压力?我们试图通过这篇报告寻找答案。
决策层之所以如此重视产能过剩问题,源于异常严峻的产能过剩形势。目前,我国工业产能过剩的问题普遍存在,在传统的支柱产业中更为突出,尤其是以钢铁、煤炭、水泥等为代表的传统周期性行业,产能过剩问题尤为严重。按产能过剩的吨位大小排序,煤炭业位居第一,全行业产能约为52亿吨,2015年我国煤炭产量约为37亿吨,产能过剩达15亿吨,产能利用率约为71%;其次为水泥行业,全行业产能约34亿吨,2015年共生产水泥约24亿吨,产能过剩10亿吨,产能利用率约为71%;第三位为钢铁业,目前全行业产能约12亿吨,2015年共生产钢材约8亿吨,产能过剩4亿吨,产能利用率约为67%。传统意义上来说,如果某个行业的产能利用率低于75%,就可以称之为产能过剩。除以上三个严重产能过剩行业外,玻璃、电解铝、光伏、造船、炼油等行业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产能过剩问题。
根据近日来决策层的部署和表态,钢铁和煤炭两大行业将成为2016年去产能的突破口。作为产能过剩最严重,体量也最大的传统行业,钢铁和煤炭行业去产能必然会对就业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11月底,我国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全部从业人员平均人数为361.2万人。由于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主要包括炼铁、炼钢、黑色金属铸造、钢压延加工、铁合金冶炼等行业,基本都属于钢铁产业链,因此这一数据基本能够反映钢铁产业的整体就业情况。如果按照去产能8-12%对应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就业减少8-12%计算,钢铁产业去产能将带来28.9-43.3万人失业。
由于2015年我国煤炭总产能约为57亿吨,未来三年共计淘汰7亿吨产能,相当于去产能13%左右。而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截至2015年11月底,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全部从业人员平均人数约为441万人,按照去产能13%对应就业人口减少13%推算,煤炭行业去产能将会带来约60万人失业。
有观点认为本次的去产能可以对比1998-2002年的去产能过程,会造成大量的失业和经济增长的大幅下行,我们并不认同。我们预计未来2-3年钢铁和煤炭行业的去产能将带来约100万人的失业,平均每年将提高失业率0.2个百分点,远低于1998-2002年的2200万人失业。由此可见去产能对就业的影响有限,不会带来显著的经济和社会问题。
由于钢铁和煤炭去产能的有关政策细则均尚未公布,去产能究竟如何实施和推进依然是个未知数,我们只能进行合理的推测。对于钢铁和煤炭产业去产能指标的区域分配,我们认为最有可能的方式是大省试点、全面铺开的方式。这样一方面能够保证去产能能够在产量大省得到优先推行,另一方面各地区之间相对公平,不会由于厚此薄彼导致地方上形成阻力,影响去产能政策的效果。因此,按照这样的判断,产量大省也将成为去产能大省,失业压力也将集中于这些省份。由于我国钢铁和煤炭生产主要集中在华北和东北地区,北方地区尤其是东北、华北地区将大概率成为本次去产能的核心区域,这些地区相对来说也将承担较大的失业压力。
自从去年11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首次提出“供给侧改革”以来,产能过剩问题就开始逐渐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则将供给侧改革细化为2016年的五大任务,即“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去产能成为2016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新年伊始,尤其是最近两周,决策层更是开始以前所未有的频率和力度强调去产能问题,为什么决策层在近期如此重视产能过剩问题?我国目前的产能过剩问题究竟有多严重?去产能的过程又会给我国就业带来多大的压力?我们试图通过这篇报告寻找答案。
一、目前我国产能过剩形势严峻
决策层之所以如此重视产能过剩问题,源于异常严峻的产能过剩形势。目前,我国工业产能过剩的问题普遍存在,在传统的支柱产业中更为突出,尤其是以钢铁、煤炭、水泥等为代表的传统周期性行业,产能过剩问题尤为严重。按产能过剩的吨位大小排序,煤炭业位居第一,全行业产能约为52亿吨,2015年我国煤炭产量约为37亿吨,产能过剩达15亿吨,产能利用率约为71%;其次为水泥行业,全行业产能约34亿吨,2015年共生产水泥约24亿吨,产能过剩10亿吨,产能利用率约为71%;第三位为钢铁业,目前全行业产能约12亿吨,2015年共生产钢材约8亿吨,产能过剩4亿吨,产能利用率约为67%。传统意义上来说,如果某个行业的产能利用率低于75%,就可以称之为产能过剩。除以上三个严重产能过剩行业外,玻璃、电解铝、光伏、造船、炼油等行业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产能过剩问题。
我国的产能过剩问题由来已久。经历了2003-2007年的经济扩张周期,受内需和外需的爆发式增长刺激,我国的传统行业均经历了一轮突飞猛进的产能扩张期。以钢铁工业为例,2001年以前我国生铁年均新增产能不足100万吨,2001年起钢铁工业迎来了一轮火箭式的产能扩张,年新增产能由2001年的580余万吨攀升至2005年的近6900万吨,几乎是以一年翻一番的速度急速扩张。虽然2005年后随着经济过热,政府开始紧缩银根,产能扩张速度有所放缓,但依然保持了年均3000万吨的产能增速。即使在金融危机后,由于受4万亿投资的拉动,产能扩张的速度也没有出现明显的放缓。直到2013年后,随着经济增速的下台阶,产能扩张的速度才开始逐渐下降。
严重的产能过剩给我国经济,尤其是工业带来了巨大的通缩压力。自2012年3月至今,我国PPI已连续46个月录得负增长,产能过剩是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最大的工业国,我国的产能过剩也引发了全球大宗商品价格的持续走低,进一步加剧了通缩压力。
而产能过剩行业由于体量巨大,大多是地方的支柱产业,地方政府无论是从经济增长的角度还是从保障就业的角度,都不愿意看到产能过剩行业的萎缩,因此即使连年亏损,地方政府也不惜以政府信用为产能过剩行业背书,产能过剩行业得以不断通过发债和银行贷款获得资金支持,形成了越亏越生产,越生产越亏的恶性循环。这不仅不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新兴产业的发展,更累积了巨大的银行坏账风险和债务风险。
因此在目前的情况下,无论是从缓解通缩压力的角度,产业转型的角度,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角度,还是保护环境和节能减排的角度,去产能都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二、钢铁、煤炭去产能对就业影响有限
根据近日来决策层的部署和表态,钢铁和煤炭两大行业将成为2016年去产能的突破口。作为产能过剩最严重,体量也最大的传统行业,钢铁和煤炭行业去产能必然会对就业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下面我们将分行业对去产能可能带来的失业情况进行分析。
(一)钢铁
1月22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进一步化解钢铁煤炭行业过剩产能措施,明确在近几年淘汰落后钢铁产能9000多万吨的基础上,再压减粗钢产能1至1.5亿吨。由于目前我国粗钢产能接近12亿吨,初步估算压减1-1.5亿吨产能相当于去产能8-12%。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11月底,我国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全部从业人员平均人数为361.2万人。由于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主要包括炼铁、炼钢、黑色金属铸造、钢压延加工、铁合金冶炼等行业,基本都属于钢铁产业链,因此这一数据基本能够反映钢铁产业的整体就业情况。如果按照去产能8-12%对应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就业减少8-12%计算,钢铁产业去产能将带来28.9-43.3万人失业。
(二)煤炭
根据媒体报道,国家发改委等部门正就煤炭去产能征求意见,主要涉及调减工作日、暂停审批新建煤矿项目、淘汰落后产能、引导僵尸企业退出、推进煤电一体化、鼓励国有资产证券化等六大措施。按照设定的目标,用三年左右时间退出国有煤矿300处、淘汰产能3亿吨;关闭小煤矿4000处、淘汰落后产能4亿吨;分流人员100万人。产能退出实施以奖代补,煤炭产能每退出1吨,政府奖补150元,其中中央100元、地方50元。
由于2015年我国煤炭总产能约为57亿吨,未来三年共计淘汰7亿吨产能,相当于去产能13%左右。而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截至2015年11月底,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全部从业人员平均人数约为441万人,按照去产能13%对应就业人口减少13%推算,煤炭行业去产能将会带来约60万人失业。
我们的推算结果与媒体报道的分流人员100万人的结果出现了比较大的偏差,我们认为由于目前煤炭去产能方案仍处在征求意见阶段,未来存在下修目标的可能性(粗钢去产能1-1.5亿吨的最终目标低于此前媒体报道)。而且100万人的目标较为模糊,分流人员当中也包含部分转岗再就业人员,因此实际的失业人数很可能低于100万人。
有观点认为本次的去产能可以对比1998-2002年的去产能过程,会造成大量的失业和经济增长的大幅下行,我们并不认同。
首先,目前中国经济的体量与1998年相比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中国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全球带来显著影响并反作用于中国,1998年那样大刀阔斧改革可能引发的经济和金融风险是政府所不能容忍。
其次,1998年的产能过剩主要集中在纺织、家电等下游产业,去产能相对容易;而目前的产能过剩集中在钢铁、煤炭等上游产业,这些产业投资大、牵涉面广、与地方政府和银行关系错综复杂,去产能困难重重,更需小心谨慎一步一个脚印,对经济增长和失业的压力要平稳的多。
第三,当时第二产业是绝对的支柱产业,去产能对经济带来的冲击也更为直接而猛烈;而目前第三产业占比已经超过50%,第二产业去产能对经济增长的冲击相对有限,第三产业的较高增速使得目前经济的弹性强于1998年,且第三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强于第二产业,能够有效缓和失业压力。
第四,本次去产能将更多的采取兼并重组而不是破产的方式,通过提高行业集中度化解产能过剩,与1998年的大规模关停破产相比,对经济和就业的冲击小得多。
第五,2020年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也倒逼决策层需要保证一定的经济增长底线。
因此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本次去产能对于经济的冲击将远远小于1998年。
我们预计未来2-3年钢铁和煤炭行业的去产能将带来约100万人的失业,平均每年将提高失业率0.2个百分点,远低于1998-2002年的2200万人失业。由此可见去产能对就业的影响有限,不会带来显著的经济和社会问题。
三、去产能的失业压力主要集中于北方
由于钢铁和煤炭去产能的有关政策细则均尚未公布,去产能究竟如何实施和推进依然是个未知数,我们只能进行合理的推测。对于钢铁和煤炭产业去产能指标的区域分配,我们认为最有可能的方式是大省试点、全面铺开的方式。这样一方面能够保证去产能能够在产量大省得到优先推行,另一方面各地区之间相对公平,不会由于厚此薄彼导致地方上形成阻力,影响去产能政策的效果。因此,按照这样的判断,产量大省也将成为去产能大省,失业压力也将集中于这些省份。
首先来看钢铁。钢铁生产在我国区域分布相对较为分散,河北是全国最大的钢铁产区,贡献了超过20%的产量;江苏次之,之后依次是山东、天津、辽宁。由此我们不难发现,我国的钢铁生产集中于北方地区,尤其是华北、东北地区,因此我们认为在钢铁行业的去产能过程中,河北、江苏等省份的失业压力相对较大。
接下来是煤炭。我国的煤炭生产高度集中在山西、内蒙古、陕西三省,三个省的煤炭产量就占到了全国总产量的64%。因此,煤炭行业的去产能压力也将大概率集中在这三个省区。
由此可见,北方地区尤其是东北、华北地区将大概率成为本次去产能的核心区域,这些地区相对来说也将承担较大的失业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