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创新是新型城镇化深入推进的主要动力
2016年是我国“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同时也是深入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开端。
接下来,将如何深入发展?这一问题值得思考。
第一,从历史维度来看,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速度进程较快,但粗放式的城镇化模式致使总体质量、效益不高,多次高层会议和相关政策出台,预示着今后一段时期的城镇化要推行集约、高效的城镇化模式。第二,还是要考虑我国城镇化在东部、中部、西部这些不同地区,城镇化的模式、路径和步伐都不尽相同。比如东部沿海城市的城镇化明显很快,大量的中西部人口流入到东部地区,所以让东部地区的城镇化速度走得非常快,使得很多城市出现了超载,人口的过于集中导致交通的堵塞、水资源的短缺、大气雾霾的加重等,所以新型城镇化规划颁布以后,在“十三五”期间甚至更长时期里,我国的新型城镇化要注重对不同地区的均衡推进。让东部特大沿海城市的城镇化尽可能要放慢速度,提高质量。同时为中西部一些中小城市的城镇化要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其加快承载更多人口就业的速度。
目前,高耗能、高占地、高排放的城镇化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十三五”期间,绿色城镇化的集约、绿色循环、低碳等举措将进一步落地,使之能够有更高、更严格的要求。这也是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体现。
那么,深入的动力是什么?第一个动力强调经济保持稳定健康增长的大环境,这也是根本的基础动力。没有经济社会的稳定增长就不会有产业的聚集、人口的聚集、人口的就业、人口的流动,缺了这些新型城镇化就无法快速、稳健的推进。
第二个动力主要是改革创新。我认为这是一个宽口性的改革,即有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如户籍制度、城乡土地制度、财税体制的制度,当中阻碍城镇化进程的要逐步的化解破除,保障城镇化的推进。围绕新型城镇化的需求,围绕制约城镇化的一些环节,来推行一些机制、体制改革创新的举措。除此之外,还需围绕新型城镇化急需推进的技术方面的改革创新。比如低碳节能的建筑、低碳节能的交通,包括城市轨道的合理布局和规划设计等相应技术创新的配套跟进。这些都是支撑我国新型城镇化深入推进发展的有力保障。
同时,未来全国2.7亿不断进城的农民工所产生的住房需求,也可加速推进目前我国楼市去库存化的步伐。下一步关键是如何创造条件,让城镇巨量的库存,逐步被消化。需要根据不同地方、需求,分门别类制定办法和举措来引导、鼓励、支持他们来消化一部分城镇房地产的库存。如果有较科学、合理、可行的政策和设计,农民工还是可以成为带动房地产去库存的一个增长点,进而成为推动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支撑点。
此外,产业园区的优化调整、合理布局,提升产业园区的竞争力,引导更多的高效集约产业聚集,进而能够吸引人口的聚集,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增长点。例如城市新区,现在很多地方都搞城市新区,有的是国家级,有的是省级。城市新区如果能够合理的规划,科学的建设管理,也可以成为支撑、促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载体和平台。但需谨防鬼城、睡城的出现。
最后,关于新型城镇化有一个不得不谈的问题:融资,资金是城镇化很关键的问题。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中专门提到要建立可持续的城镇化投融资模式,鼓励引导各地方大胆探索和尝试。目前我国启动了一大批的试点,其中试点中很重要的一块内容就是探索可持续的城镇化投融资模式。
总体来说要有多元化的投融资模式进行整合使用,专门用在新型城镇化的一些重大问题、重要领域的解决上。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资金来源首先鼓励政府资本和社会资本合作,引导PPT的模式。但是,新型城镇化很多领域的投资回报周期较长,甚至回报率较低,社会资本参与不积极。必须要靠政府出台一些鼓励性的、引导性措施才能够真正吸引社会资本的进入。此外,还可以利用国际机构的优惠贷款、通过bot的模式来吸引社会各类投资、适量举债等多种模式、多种资金的组合,保证新型城镇化的深入推进。
作者系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科研管理部主任。本报记者郭少丹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