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深圳自主创新助力经济“动力转换”

  以华为比亚迪、光启等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正在深圳快速崛起,深圳正在形成以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为支撑的产业发展格局,成为国内乃至国际领先的高水平先进制造业基地,引领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稳步迈进。其背后,是深圳对创新驱动的一系列“良政”供给。

  淘汰落后产能发展先进制造业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深圳认识到转型的紧迫性和先进制造业的重要性,不断推动产业转型,淘汰低端落后产能,引进高端重大项目。这一转型几乎与德国工业4.0”、美国“制造业回归”同步,赢得了主动。

  统计数据显示,近3年来深圳淘汰、转型低端落后企业逾万家,引进大批创新机构、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项目,引入产业链、价值链的高端环节和缺失环节,成为全国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急先锋”。

  位居电脑外围设备细分领域全球份额前三的雷柏科技,早在2010年就对生产线进行自动化改造,将公司员工从3200多人缩减至1100人,其中一线工人不到600人。雷柏还对外提供机器人综合解决方案,先后帮20多家企业完成生产线的自动化改造。

  深圳本土企业、号称“中国特斯拉”的比亚迪,其K9纯电动大巴和e6纯电动出租车已经运营在欧洲、美国、澳洲和香港等全球多个城市。因技术成熟稳定、价格亲民及其推广的新能源公交战略,比亚迪新能源车在国际市场上备受欢迎,已出口五大洲至24个国家42个城市。

  以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领衔的超材料产业,正在引领全球浪潮。超材料是一种人造材料,可人为设计其电磁属性,应用于隐身材料等诸多领域。光启已经在全球布局3000多个专利,占据该领域八成以上,抢占超材料产业全球发展的主动权。

  在清晰的产业规划下,深圳形成合力,紧紧咬住产业创新,着力塑造创新型经济体。深圳先后出台生物、互联网、新能源新材料、文化创意、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政策。近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年均增长20%以上,为同期GDP增速的两倍,增加值占GDP比重高达35%,在国内城市中居于首位。

  “深圳抓住了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方向和重点,先进制造业正成为深圳在新常态下实现有质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引领。”深圳市发改委副主任吴优说。

  产业结构优化经济质量提高

  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深圳以自主创新为引领,大力推动结构调整,实现了经济发展的“动力转换”,走出了一条以创新发展为动力,协调、绿色、开放发展为路径,共享发展为目的的质量型增长道路。

  在位于深圳南山科技园的柔宇科技公司的展台上,一款超薄的柔性显示屏正被电风扇吹得“翩翩起舞”。在短短3年时间里,由“海归”人员刘自鸿等创办的这家公司生产出全球最薄、厚度仅0.01毫米的柔性显示屏,站在了世界技术的前沿,极有可能颠覆传统的显示技术。

  以柔宇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企业在深圳迅速成长,日渐成为深圳经济增长的生力军。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深圳二三产业结构比为41.2:58.8,第二产业中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高达76.1%和66.2%;第三产业中,现代服务业比重达69.3%。

  创新在深圳越来越迸发出强劲的动力。2015年,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3%,占GDP比重达到33.4%。

  深圳市市长许勤说:“深圳大力实施以质量提升为导向的增量优质、存量优化的‘双优’工程,全面优化经济结构,构建梯次型现代产业体系。”记者调研中了解到,由于城镇化的推进,深圳已没有农村户籍人口,存量不大的第一产业也在向现代高科技农业、生物育种等转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进入竞相高端化发展、高附加值产出的轨道。

  深圳市统计局局长杨新洪介绍,近几年深圳的固定资产投资体量一直在2000亿元左右徘徊,仅相当于中部二线城市的规模;2015年深圳固定资产投资GDP总量的比值只有约18%,远远低于当年全国81%左右的平均水平。

  随着“动力转换”成果的逐步显现,尽管“卖地收入”较少,但深圳的经济质量提高,财政收入水平不断提升。“2015年,深圳完成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727亿元,同比增长31%,增速在全国副省级以上财政中排名第一。”深圳市发改委副主任吴优说。

  市场型主体成创新主力军

  深圳充分发挥市场的力量,让市场高效配置创新资源。企业、新型研发机构和创客等“市场型”主体成为创新的主力军,一大批企业在市场化的浪潮中茁壮成长,并形成自主创新的强大生命力和竞争力。

  政府与企业,究竟谁主导创新,曾经一直困扰着各地。深圳注重培育“市场型”创新主体,由政府负责产业规划和制度设计,让站在市场前沿的企业、新型研发机构和创客成为创新的中坚力量。

  数据显示,深圳90%以上的研发机构、研发人员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资金、发明专利出自企业。深圳有中国最大的通讯制造商“华为”、中国最大的互联网企业腾讯”、中国最大的医疗器械企业“迈瑞”、中国最大的企业管理软件供应商“金蝶”……这些“中国之最”的成功均依托于持续不断的创新。仅以华为为例,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布的报告,华为2014年申请国际专利3442件,在全球企业中排名第一。

  “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活动改变了传统模式下的创新路线图,其创新的终极目标不是论文、专利,而是市场开发,最终形成企业新的发展能力,带动更多的企业参与或者形成供应链伙伴关系。”深圳市发改委机关党委书记彭鸿林说。

  深圳的新型研发机构因不同于传统的大学、科研院所、企业和事业单位中的任何一类,而被称为“四不像”机构,其极大地提升了科研向应用和产业转化的效率。清华大学深圳研究院院长嵇世山说,研究院目前可控资产超过70亿元,创办和投资180多家高科技企业,培育上市公司18家。

  众创空间在深圳的爆发式增长,正为创新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以南山区为例,今年以来新增76家,入驻个人、团队及项目约3200个。南山区科创局局长练聪说,众创空间都是按照市场化机制运作,天使资金争抢好项目,坏项目自然淘汰,创客们在大浪淘沙中得到历练,为实现创新创业梦不断积攒实力。

  培育企业家精神营造创新氛围

  企业家精神正成为企业角逐市场的关键竞争力。从早期的任正非到中生代的马化腾到新生代的刘若鹏,一个个传奇将“敢于冒险、崇尚创新、追求成功”的企业家精神演绎传承,也创造了深圳城市发展的奇迹,让创新成为特区的新内涵。

  腾讯从PC机的即时通信服务到手机即时通讯服务和微信服务,目前又进军互联网金融领域,其掌舵人马化腾总在不断创新,推动腾讯始终保持发展活力。

  深圳的许多科技型企业家都是行业里“第一个跳出来吃螃蟹”的,在极大的风险下抓住机遇。华大基因的创始人汪建凭借多年的经验,在外部条件极不成熟和外部政策环境极不明晰的情况下,果断决策,投入全部身家开展基因测序研究,最终奠定了华大基因全球基因测序的龙头地位。

  创新已经成为深圳企业家的信条。靠超材料、柔性显示等源头创新起家,光启研究院院长刘若鹏、柔宇科技创始人刘自鸿等说,我们就是要靠源头创新改变世界对中国长期模仿、跟踪、抄袭国外技术的印象。

  深圳浓郁的创新文化成为企业家成长的沃土。作为我国首批经济特区,深圳开放最早,中西文化在此交汇,来自全国各地的创业“冒险家”把这里作为寻梦的家园。

  一直以来,深圳因势利导,不断在全社会营造“敢为人先、勇于创新、鼓励竞争、宽容失败、开放包容”的创新氛围。去年6月深圳举办“国际创客周”活动,约有27万人次到场,许多家长带着小孩一同去,中小学生踊跃参展参赛,在全社会形成“我要创新、我爱创新”的共识。

  “中国在全球的竞争,其本质是科技创新能力的竞争以及培养有全球竞争力的企业家精神,让这些企业代表产业、代表国家在全球竞争格局中占领一席之地。”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说。

  “深圳正与世界各国开展务实的开放创新合作,努力建设国际一流的创新中心,打造产业创新最强、市场环境最优、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中国硅谷,使深圳成为区域发展的‘核引擎’,为创新型国家建设作出更大贡献。”广东省委副书记、深圳市委书记马兴瑞说。

  政府构建协同创新生态系统

  以创新驱动为核心的先进制造业的崛起,其背后是深圳的创新制度体系,形成创新的人才、资本、技术等的高度聚合。

  长期以来,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下阻碍了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多年前,深圳便开始突破制度政策的“瓶颈”,完善的科技政策法规体系使科技成果转化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对知识产权的有效保护是促进科技创新的基石。早在1995年,深圳就制定《特区企业技术秘密保护条例》;2008年《特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若干规定》颁布实施,从民事、行政、司法等各领域建立起了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推动创新人才在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间的顺畅流动。“在深圳,高校、科研机构可选聘企业创新人才担任客座教授和研究员,企业可选聘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到企业兼职搞科研。”深圳市科创委主任陆健说。此外,为鼓励大学生创业,深圳允许高等院校全日制在校学生休学创业,保留学籍3年。

  深圳在全国率先开展技术转移立法,于2013年颁布特区技术转移条例,要求增强政府扶持,拓宽融资渠道,鼓励多种投入方式,并明确技术成果的转移方式以及转移后的奖励分成比例等。

  “多年的发展,深圳形成了创新的生态环境,构建了政府、产业、高校、研究机构、金融、中介等的协同创新生态系统。”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说,“个体创业者创业企业以及政府、科技管理和服务部门协同参与,各个市场主体、各类要素、各种环境之间互联互通。”

  如今,深圳已经形成创新驱动发展、发展促进创新的良性循环。深圳市南山区副区长纪震说,早期的科研资金投入已逐渐通过成果转化和金融创新产生财富,资本聚集后再回流到科研,开始新一轮更高水平的创新,形成创新与发展的“正向振荡”。

  受访专家认为,深圳自主创新的关键在于抓住时间、空间机遇,持续聚集各种创新要素,形成创新“扎堆效应”,其经验值得借鉴。

  一是重视远期投入,超前布局,优化顶层设计,要有夯实创新基础性工作的勇气。“创新要敢于下慢功夫,短期内难以立竿见影,政府要耐得住寂寞,要敢于发展几年内不一定能见效,但创新潜力巨大的产业。”深圳市科创委主任陆健说,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一直很高,2015年达到4.05%,跟韩国的水平相当。

  二是把握好政府有形之手与市场无形之手之间的“度”,服务而不干涉企业。受访的不少企业负责人这样说,企业不需要政府的时候,政府不来找企业“麻烦”;当需要政府协助的时候,政府总是恰当地“出现”并伸出援手。在深圳采访,记者总能感受到各职能部门对企业的尊重和企业员工的自豪感,以及对开放成长、自由创新社会环境流露出的认同。

  三是跟引进外地、外资的“金凤凰”相比,更应注意培育自主创新的“家鸡”。一些外地甚至外资大项目固然对当地发展贡献良多,一旦经济低迷,撤资的案例比比皆是。“创新要注重培育本土‘小苗子’。”深圳市南山区科创局局长练聪说,南山区有89个高新技术上市企业,其中一半以上都是本土的,要不断构筑、调整、适应创新小苗成长为参天大树的生态环境,比如腾讯华为中兴等,就是从这里起步的。

  • 用户注册

    扫码注册或下载尊嘉金融App注册
  • 极速开户

    2分钟填写开户信息,即时开户成功
  • 0佣交易

    随时随地开启港美A股0佣金交易

1个账户、1笔资金
0佣金买卖港股、美股、A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