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提高实体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首要的一点,就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在日前的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全团审议时,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大学校长金东寒表示,从企业方面看,企业的创新主体意识在很大程度上还没有真正确立,普遍存在创新投入不足、创新管理能力弱的问题。一个表现就是,企业在与高校合作时,对教授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要求,希望教授的成果马上就能够批量生产。说到底主要是有些企业领导人更关注当期的业绩,而忽视远期才能产生效益、并且具有一定风险的技术创新活动。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教科院副院长胡卫也表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还缺乏引领性创新的主体,许多企业尚未真正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
让国企真正成为创新主体
要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国有企业也需要在其中发挥主力军作用。
2015年,上海市全国人大代表曾专门就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开展专题调研。调研报告称,在创新成果转化方面,根本性的问题是如何解决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这其中就涉及到如何让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真正成为创新成果转化的主体的问题。
以上海为例,上海是地方国资国企重镇,在上海地方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支柱作用。数据显示,2015年上海地方国有企业实现营业收入、利润总额、累计资产总额同比分别增长7.1%、18.8%和21.9%。从上海市层面来看,上海地方国有企业创造的生产总值、新增固定资产投资、缴纳税金占比,均超过全市的20%。
也因此,上海要加快建设全球科创中心,必须推动国企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让国企真正成为创新成果转化的主体。
但是,站在上海建设全球科创中心的高度上看,调研报告称,上海国企与一些知名大型跨国企业相比还存在不小差距,如企业主动创新意识和市场导向意识不够,企业研发投入不高、研发投入的长效机制不够健全,高水平技术研发人员规模有待增加,科技成果市场转化效率不高,企业海外布局高新技术产业的动力不足等。
胡卫认为,企业尚未成为自主创新主体,原因包括多种,比如行政力量对创新市场的干预依然较多,政府导向的创新研发项目、研发选题不是真正按照市场导向、需求导向;比如现行国企领导的任期制和考核机制,导致国企短视行为倾向比较严重,对创新投入缺乏动力;比如国企垄断地位和发展格局不利于创新竞争和环境。
也因此,胡卫建议,要改革对国有企业管理者的绩效考核办法。中央和地方两级国资委在对国企管理者进行考核时,进一步加大对创新投入的评价指标,创新投入指标的权重应不低于35%。
同时参照“金手铐”等制度设计,赋予国企高管追溯创新成果的分享权,充分调动国资国企的创新动力和创新主体地位。所谓金手铐,是指企业利用股票期权、奖金红利等预期收入留住人才。
金东寒也表示,要加强对国有企业领导创新工作的专项考核,以促进国有企业加大对创新的投入,招聘高水平的创新管理人员和优秀的研发人员,扎实地推动技术创新工作,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
2014年,上海市国资委发布《关于在经营业绩考核中视同于利润和单列政策的操作指引(试行)》,提出“三个视同于”,也就是凡是被纳入上海国资委经营业绩考核的竞争类企业,从2014年1月1日起,其符合条件的研发投入、创新转型费用、境外投资项目费用,均视同于利润。
其目的,则是通过改变业绩考核体系,“刺激”国企领导班子大胆改革。光明食品集团副总裁葛俊杰曾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之前国企考核注重规模导向、盈利导向,三个“视同于”则有助于解决上海国企注重长远发展、提高企业长期活力、竞争力的问题。
金融助推创新
此外,调研报告也建议,要进一步利用国有资本推动上海科技风险投资业发展,深入推进上海国有资本运营平台建设,完善适应国有资本投资特点的风险投资评估体系,运用国有资本重点支持创新活力强的小微企业和“四新”企业发展,加快形成新的优势产业集群。
同时,要鼓励国企面向全球科技创新企业开展收购并购、参股控股等活动。尤其要鼓励拥有长产业链优势、居于行业领先地位的国企集团,既要聚焦国家和上海大力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重大创新工程项目,开展多形式的企业投资活动,又要提高海外收购并购项目的数量与质量,真正把全球优质的科技创新成果集聚到上海来,不断提升企业科技创新水平。
上述调研报告称,据不完全统计,全球技术创新1000强企业年均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比达3.8%;硅谷研发支出前20强企业年均研发强度超过10%。而且这些企业善于通过资本运作方式,面向全球发现和获取技术创新成果,尤其是在战略新兴领域上不断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投资力度,持续积聚和吸纳全球创新成果。比如,新加坡淡马锡投资公司以“信贷工厂”方式,为全球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目前直接掌控企业23家,间接控制企业达2000余家。
在推动风险投资、兼并收购等方面,上海长期在四个中心建设中积累的金融资源、人才资源,都将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2015年12月28日,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的“科技创新板”开盘,首批挂牌企业共27家,其中科技型企业21家,创新型企业6家。“科技创新板”的目标,就是为中小微科技创新企业提供融资、交易、并购、股权托管等综合金融服务,助推科技进步。
此外,上海将在2016年加大金融支持创新力度,推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战略新兴板,探索银行、保险等领域新型投融资模式。
上海市市长杨雄此前表示,据自己了解,资本市场投资人和金融机构对创新创业的机构还是非常感兴趣,因为这些企业成长性好,商业模式更新,所以更加吸引投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