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足球中长期发展规划(2016-2050)》(以下简称《规划》),是《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之后,又一部国家层面出台的足球发展纲领性文件。
《规划》时间跨度长达35年,表明与以往“豪赌世界杯”的急功近利划清界限,正视中国足球根基薄弱的现实,明确久久为功的长效机制。中国足球改革发展和其他很多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多些“前人种树、后人乘凉”的态度。
相较于《方案》,《规划》指向性更强,“干货”更多:为足球的短、中、长期目标划出了具体时间段;明确了每万人拥有足球场地等一些量化指标;明确提出推动足球俱乐部上市、培育优秀足球企业、“足球+互联网”创新、促进足球开放等,与当前实际结合更紧密。
“干货”扎堆的则是在第五部分“配套政策和保障措施”,在财政和金融、规划和土地、税费和价格、人才和就业政策方面,给出的并不只是指导性意见,而是明确的规定和实在的优惠。
如税收价格等具体优惠措施,针对了以往足球和体育企业集中吐槽的“痛点”,释放了足改以来的强烈利好信号。
《规划》很长很复杂,一个横跨35年,涉及财政、金融、土地、教育、税收、司法等诸多领域的规划不可能简单。对球迷来说,或者最吸睛的还是在简洁明了的短、中、长期目标和期限。这些当然也很重要,但对于足球行业的一线从业者来说,还是更希望看到措辞明确、保障有力的“干货”不断出台。
从《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到《方案》再到《规划》,国家层面的指导性文件公布后,能否尽快在各省区市具体落地、生根发芽是这项改革的关键。
此次《规划》也在“组织实施和监测评估”中提出,明确由共同编制此规划的四部门等(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务院足球改革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中国足球协会)、体育总局、教育部),负责本规划的监督检查,要确保责任落实到位、建设任务顺利推进、规划目标如期实现;各地要“加快制定本地足球发展规划或实施方案,建立动态跟踪监测和考核评估机制,确保责任落实到位……”
只有落实,足改才不会成为描绘诗和远方的一纸空文,而是能切实解决眼前苟且的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