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近期保监会出台的关于规范中短存续期人身保险产品有关事项的通知,有业内人士表示,其对目前整个保险行业的影响可能被低估了。这类似于保险行业的去杠杆,将保险业资本金的杠杆比例限制在了2倍以内。
今年头两个月,包括万能险、分红险等在内的中短存续期人身险产品销售出现了爆发式增长,推动整个行业保费大幅增长。而近年来,以分红险、万能险为主要资金来源的险资在二级市场的频繁举牌,更是引发了监管层对于一些粗放式发展保险公司潜藏风险的关注。在这样的背景下,保监会在3月份出台了上述新规。新规较2014年初保监会出台的关于规范高现金价值产品有关事项通知严厉不少,可称得上保监会对险企负债端的最严监管。
新规对整个保险行业的影响首先是保费收入。有保险公司高管表示,现在很多保险公司的中短存续期产品都已经下架,因为受制于资本金压力,直接就不能销售了。保监会相关负责人此前也透露,新规对整个行业保费规模收入影响在5000亿左右。
其次是对股东及资本的影响。按照新规,1亿元的资本金投入只能撬动2亿元的中短存续期产品保费规模,资金的使用效率并不高。对一些因为中短存续期产品销售量过大,需要补充资本金的保险公司来说,它们的股东也会犹豫。
而近年来,保险行业的大发展,吸引了各路资本的关注。项俊波在今年两会期间就公开表示,目前排队申请保险牌照的企业已达200多家。其中不乏大量上市公司。项俊波也强调,保险行业盈利需要7-10年,要是捞一把就走,那不行。股东不能急功近利,更不能把保险当成“提款机”。
在新规下,机构投资保险机构跟其它投资相比,优势似乎并不明显。但保险本身就是为风险提供保障,其本身更不能成为风险的聚集地,新规对于守住保险行业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中短存续期产品因为期限短,成本高,很多保险公司将资金投向了高风险高收益的二级市场。而资本市场的大幅波动也使得保险公司承受着巨大风险。今年一季度,上证指数累计下跌幅度达到15.12%,有保险公司今年一季度在二级市场的投资,账面亏损金额达几十亿,偿付能力直接由上一季度的充足变为不足。
事实上,从保监会主席项俊波上任以来,就一直在强调保险要回归保障本质,并出台了多个相关规定。但面对经营压力,以及对规模的追求,依然有众多保险公司利用保险监管漏洞,通过中短存续期人身险产品加大资本金杠杆,冲规模。
在监管及市场的压力面前,对保险公司来说,或许回归保障本质才是正途,毕竟保险不是“圈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