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盘赛:选手成功调仓避免资产缩水 跟紧"股王"巧避险还有万元现金大奖
地产基金转型潮,对鼎信这样的老牌地产基金管理机构产生哪些影响?鼎信在地产领域的投资逻辑是什么?从纯地产基金转型做PE、境外投资业务,鼎信如何将投资逻辑“移接”?
在2015年下半年涌起的地产基金转型潮中,大量机构寻求转型或干脆出局。但鼎信长城基金坚持了下来。
今年4月上旬,鼎信长城还与中国金茂共同成立了产业金融平台——金茂鼎信股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该平台主要围绕地产项目的投资开展运营,预计2016年将完成100亿元规模的产业投资。
“鼎信长城做地产基金的规模一直在稳步上升,其实包括鼎信长城在内,有至少十家基金仍在坚守做地产基金。”鼎信长城董事长章华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道,如盛世神州、高和资本,以及中城投资等。最后留下来的机构应该是最懂行业的,鼎信基金也形成了自己的系统和能力。
从2003年涉足中国房地产金融领域至今,鼎信长城的业务,除了地产基金业务板块,三年前,其又把触角伸向PE投资和境外投资领域,同时也受多家大型金融机构的委托,进行投资及资产管理。从传统地产基金向产业投资集团发展,鼎信目前已经形成超过300亿元的总投资规模。
地产基金转型潮,对鼎信这样的老牌地产基金管理机构产生哪些影响?鼎信在地产领域的投资逻辑是什么?从纯地产基金转型做PE、境外投资业务,鼎信如何把经验复制?
行业洗牌,机会主义导向者出局
2010年前后被称为地产基金元年,做地产基金的机构迅速从零上升到几千家。它们大部分以做债类投资为主,通过为开发项目提供高息贷的方式运作,享受地价、房价上涨所带来的红利。
随着2015年房地产行业的调整和利率市场的变化,中国地产基金迎来转型潮。歌斐等以做房地产投资为主的机构,其地产基金的占比甚至逐渐调整至不到三分之一。
“从2010年到现在五六年过去了,我们观察到行业由刚起步到很快热起来,又逐渐趋冷的过程,像抛物线一样,做地产基金的机构数量也逐渐降了下来。我认为这跟近几年房地产形势的调整有关,早期大家认为这是机会,后来发现行业中存在很多问题。现在房地产又在向上走,会不会有一些新的机构进入也还不好说。”章华说道。
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中,房地产基金仍占据了相当的量。比如在黑石几千亿的管理体量中,房地产基金占到了三分之二。因此对于中国地产基金来说,发展仍刚刚开始。
他认为,那些看到行业不行就马上撤退的机构,很多是机会主义导向,90%以上的都在做债类投资。“他们本就不该进入行业,也没有能力在行业中立足。机会导向者出局后,有利于正本清源,留下能做事的机构。”
鼎信基金则一直在做项目公司的股权投资、债类投资和夹层类投资,他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道,这三类的比例随着市场环境的不同阶段会有所调整和变化,现在来看差不多各占三分之一。
“真正做股权投资的机会,恰恰是在市场发生调整的时候,这种拼的就是投资眼光和时机的把握。地产基金的周期性比较强,长的大概一两年一个周期,短的一年两个周期,我们对时机的把握还是比较准的。”章华说道,鼎信投资的项目几乎都是在低谷的时候进入,如在上海虹桥的项目中,鼎信在市场不是很热的时候进入,当时楼盘价不到1.3万元,现在的价格是3万元以上。
五优投资,把脉地产投资风险与收益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章华的办公桌前发现,鼎信针对地产基金业务已经形成近300页的白皮书。据了解,这也是业界第一套完善的资产管理白皮书。章华更愿意把鼎信做地产基金的经验,总结为“五优投资”。这套操作准则甚至引起了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招商银行总行招银大学等机构交流学习的兴趣。
五优投资主要站在两点,一是考虑投资机会在哪里,二是考虑投资风险如何把控。其中第一优指的是合作伙伴,基金不是项目的直接操作者,需要跟房企开展合作。中国目前有几万家房企,跟谁合作就变得很关键。这需要机构对房地产圈层足够熟悉,有较强的行业资源来开展合作。
章华表示,合作伙伴的选择:一是看真实实力;二是看盈利能力;三是看风险把控。鼎信内部有自己的名单制度,哪类房企适合做股权投资,哪类房企可能会隐含部分道德风险,适合做夹层投资,哪类需要管控好抵押、担保,适合做债类投资都悉数在列。
第二优,对城市的判断,中国有六百多个城市,鼎信认为在一线和强二线城市中仍存在机会。对一些重点城市,鼎信有专职的投资经理去跟踪,定期做反馈和对照。
“我们在全国有15个重点城市,分为ABC三类,每一类里边有几个。A类指能带来最多收益的城市,但它不一定是最大的城市。比如这一波我们比较看好武汉、郑州,它们处于价值的低谷,在北京我们看好燕郊。前年我们最看好合肥和厦门,合肥的项目鼎信投入到现在,一年左右的时间涨了20%到30%。”他说。
章华同时判断,2016年一线和强二线城市地价过热,是出货的机会。对于老百姓来说,不建议买房来作为投资或投机,如果是自住越早买房越好。“因为一线和强二线城市带来的不仅是房子的价值,还有就业机会和未来发展的价值。对于三线城市的房地产来说,不是周期性调整而是趋势性的下调,很难再上升,呈‘L’型走势。”
除了城市的选择,在市场中真正考验投资眼光的还有项目本身,这就涉及到第三优——项目筛选。章华表示,鼎信有近100项指标可以对项目进行评测,其中的核心一是地段,二是项目所在区域的供需比,三是看项目的物业类别。目前中国销售型物业占主体地位,持有型物业还未发展到西方国家那样的成熟阶段。此外,对于项目本身来说,投资时机的选择也很重要,时点不同带来的价格差异是巨大的。
第四优是指管理团队,因为做事需要具体由项目经理操盘。第五优,指交易条件,除了商业条款,鼎信也会提出管理方面的交易条件。“比如我们每投一个项目,都要求进入对方的董事会,在项目中所占股权比例通常是25%到49%。”章华说道。
他进一步解释道,VC/PE机构做投资一般都是小参股的方式,管理团队起主导作用。但地产投资如果份额占得很少,就没有发言权。你也不能过高,如果占据绝对的主导就会变成开发商,而不是投资和金融的视角。
在五优投资的基础上,章华进一步对房地产投资的机会进行判断。他认为房地产增量的机会是结构化机会,五年前20%的市场有机会,80%的市场没机会。现在20%的机会中又出现“二八分化”,结构化进一步收窄,20%中的80%看似机会其实不是机会,还有20%即4%有机会。“我认为这个规律会适用很多年,4%的机会一直都在。”他说。
此外,在房地产投资市场中还存在旧物业改造的存量机会。欧美已经有REITS(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但中国还需要时间去发展。鼎信认为在上海的核心区域存在对地产存量进行改造的机会,已提早布局建立起专职团队。
投资逻辑相通?涉足PE、跨境投资、定增与并购
鼎信以地产基金业务起家,涉猎范围正逐步扩大。三年前,鼎信投出PE业务方面的第一笔项目,跨境投资方面也正在推进,有一个项目基本确定要投出。
章华表示,目前地产基金在鼎信管理的总规模中占比2/3左右,剩余为PE业务和境外投资业务。鼎信内部有明确的专业分工,架构上有投资部,投资部内部又分成房地产投资、医药投资、其他新领域投资等,房地产领域专业出身的人只占1/3。
在PE领域,鼎信细分医药、节能环保、并购基金、定向增发等投资方向。“我们所投的项目一类是财富管理公司,各家商业银行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财富管理公司的数量已经超过美国,我们看好这个行业的发展。第二类是互联网+项目,我们投了大数据公司,去年投进去后短短两三个月,溢值就达到了50%。在医药领域,鼎信也有投出,其中一家公司已经上新三板,一家正在做转板。”章华介绍到。
他还透露,耶鲁大学在中国和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共同合作的国合·耶鲁基金,由鼎信长城在管理,用来投综合基金。近期,国家卫计委和一家大型央企合作成立的医药基金,也在与鼎信洽谈,基金规模初定在50亿,计划委托鼎信做管理。
从纯地产基金转型做PE业务,鼎信如何把经验复制?章华表示,他认为任何一笔投资从大的方面来说,投资逻辑是相通的。房地产股权投资的核心是看项目的两个财务指标,即IRR(内部收益率)和ROE(净资产收益率),VC/PE项目的投资核心也是看这两项指标。
此外,章华认为管理地产基金股权投资的难度丝毫不亚于做PE投资,这为机构培养了更强的管控能力。“投PE项目时各方股东的利益是一致的,都希望利润越多越好,项目上市后乘以几十倍的价值,会带来巨大价值。但单个房地产项目是不上市的,在自循环的过程中股东利益有趋同的一面,要共同把市场做好。但在项目内部,股东间往往会有不同的考虑,一方股东会吃掉另一方股东的利润。”
他解释道,比如开发商开发单房间每平方米的成本是3500元还是4000元。如果开发商说4000,机构不同意,这样影响项目进展损失会很大。机构同意后,又可能自己吃亏。“一个房地产项目从始至终涉及到至少几百份合同,针对合同的判断需要专业性。在这种管理上,我们会派人进董事会,事先定好机制。如何在封闭项目中,把股东间的规则定好、把项目管理好,这比投PE项目还要难。”他说。
在医药、环保领域,投资人确实存在技术盲点,这带来了一定的风险要素。但机制的设计,可以有效降低风险。比如设定对赌机制,或者通过商业计划书明确项目今年的销售规模、利润、成本情况,未来的成长性和上市计划等。
“技术是支撑,但在企业运作的过程中不是最关键的要素。医药技术再领先,监管机构是否批准,市场是否认可,有没有相关渠道和成本控制,研发是否有可持续性,这些都需要去考量。但这些要素都不是最主要的,最关键的还是人。如果他是一个技术派,就看他的综合技术能力在行业中究竟占多少分贝,未来的可持续成长性如何。”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