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一轮的10亿美元融资,创下滴滴单笔融资额度之最。
较之更为震撼的是,资本来自苹果,对,就是那个重新定义了智能手机的公司。
与「BAT」的购物风格不同,硅谷巨头对外投资多以「人才及产品收购」的形式体现,跨国性的战略投资更是少数。
比如Android和Siri,就分别是Google和苹果的收购作品,这是节省研发时间、抢占市场先机的唯一选择。
因此,正在募资的滴滴找到新的金主并不令人意外,只是苹果的身影浮现,才让故事变得扑朔迷离起来。
迄今为止,苹果始终都以一种相当谨慎的态度在对待中国——介于Google的抗拒和微软的温顺之间——既有热情的成分,也不失距离的保持。
热情,是为了迎合这个全球规模最大的消费者市场。
距离,是不能过多的卷入这里的政治生态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对于滴滴的投资,不仅越界打破惯例,还将二者合作的可能性带了出来。
先来谈谈「独角兽」的近况。
始于2015年的新一轮资本收缩季节到来之后,全球的「独角兽」都不同程度的遭到挫伤,包括Dropbox、Snapchat、小米在内的一批明星创业公司都在私募市场被下调了估值。
资本市场回归理性的第一件事情就挤出泡沫。
但是,退潮既会让那些正在裸泳的人感到尴尬,同时也会突出真正健硕的躯体。以美国的Uber、Airbnb和中国的滴滴、新美大等为代表的头部「独角兽」,非但没有遭受牵连,且还呈现出逆势上扬的势头。
而它们的共同点就是:有着庞大且稳健的收入或是交易额(并不一定是盈利).
饥年到来之际,没有什么比得上在仓库里藏有粟谷来得安全。这些商业模式清晰可见、有着极高几率成为未来生活方式的产品,继续受到热钱的追逐。
不少声音认为,苹果是在股价低迷的时期使用投资来加快账上闲置现金的周转,试图做一些PE的工作用以弥补业绩。
但是,一个常被忽视的细节在于,苹果的所谓「两千多亿现金储备」并不在「AppleInc。」这家公司的管理中,而是交由一个隶属于它的资产管理公司「Braeburn」负责打理,而这些现金往往都是通过离岸投资债券来实现增值。
严格来说,如果不去改变这种结构——苹果至今也没有显示出任何相关迹象——苹果是很难做出过多的投资生意的。
更重要的是,此次投资的行使主体是「AppleInc。」,而非「Braeburn」,它就更加不像是一次纯粹的财务行为。
一年前,蒂姆·库克在来华期间前往中南海,与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有过一次会晤,用新闻报道的话来讲,后者「积极评价苹果公司在华业务发展,希望苹果公司继续拓展对华投资,发挥自身优势,为推动中美科技教育等领域交流合作和两国关系发展作出贡献。」
于是,苹果落实了包括几个跟环保相关的投资项目,接下来的标的,就是滴滴。
另一个有趣的话题是,苹果为什么没有选择Uber。二者同在硅谷,苹果却大老远来中国投资滴滴,似乎难以理解。
事实上,投资也是一次双向选择的交易,Uber的激进策略及其创始人的叛逆声誉,都不太吻合苹果的伙伴气质——尽管在苹果的创业早期,乔布斯也是出了名的硅谷「坏小子」。另外,Google加入过Uber的D轮融资,这点也是一个原因。
在美国,战略投资和财务投资的界限明朗,多数创业公司对于巨头都有着天然的排斥感,不少一流产品被巨头插手之后的惨淡结局,也让那些有着独立情结的顶级创业者不愿冒险拿大公司的钱
雅虎在收购Flickr时,劝降的辞令就说得相当精彩:「雅虎是一间厨房,提供最优秀的厨具,而Flickr的团队会是厨房里最优秀的厨师,你们只管做出好菜。」
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Flickr创始人后来向媒体展示了一封当时并没有发送回去的邮件:「如果雅虎是厨房的话,那它也是中餐馆的厨房,遍地都是蟑螂。」
中国互联网的理念与之相反,与巨头联姻带来的资源优势,将会形成独特的「推进器」,这种风气甚至影响了很多人民币基金的投资人,在争抢项目时,提供「资本之外」的帮助成为一种新兴的推销能力。
这种“助推”优势在滴滴快的与腾讯、阿里的合作中表现尤为明显,也是滴滴出行能发展到今天的规模,必不可少的一个阶段。
当然,并不是每一次合作都完美,比如说Uber到了中国,入乡随俗的拿了百度的钱,虽然百度地图等产品相继接入了Uber的服务,但二者的整体合作也仅限于此,百度明显没能拿出它对去哪儿、爱奇艺等「嫡子」的扶持力度来对待「庶出」的Uber,Uber在中国的发展也委实一般。
而滴滴与苹果「结盟」的意义在于,它为双方赋予了更高的想象空间,近在咫尺的,有滴滴的进军海外继续的品牌、技术支持,海阔天空的,有大数据的共享、无人驾驶汽车等。
如前《财经天下周刊》主编李翔所说,苹果要做电动车已经不是秘密,投资滴滴这样的公司,当然有布局的考虑,未来车才是新的成就巨头公司的终端。
根据滴滴给出的数据,2015年滴滴完成的订单量相当于美国移动出行市场的两倍,而像北京这样人口高度密集的城市,其每日订单量达到了纽约的六倍以上。
颠覆式创新通常建立在对于传统的取代上,当滴滴成为最有机会改写中国复杂交通系统的唯一角色,它的价值必然会被放大。
在今年第一季度的财报会议上,苹果的CEO蒂姆·库克是这样说的:「我们一直在寻找能够提供补充、为产品增加新功能或帮我们加速进入新领域的东西。」
作为全球市值最高的上市公司和全球估值顺位第四的「独角兽」,苹果摘下滴滴的牌,倒也门当户对。
当然,考虑到滴滴的股权结构已经过于繁复,相比腾讯、阿里甚至中投这种国家队的资方,也不必高估苹果在其中的分量。换句话说,苹果的退路在于,即使战略目标没有达成,滴滴仍然可被期待为一个效仿和致敬「雅虎押中阿里」的投资案例。
滴滴的从中获益则更加明显:
1、「官方预装」的权限:iPhone的新款产品通常会在国行版本中预装少量被苹果认为「符合中国市场流行」的应用,包括网易邮箱、腾讯微信、新浪微博都是预先植入系统的模范应用。如果苹果的确重视滴滴对于改善交通出行的价值,那么为其分配一个席位的可能性不低,这种「顶层刷机」的利好,也不必多言。
2、国际性的资本背书:在滴滴的融资过程中,缺少血统纯正的美元基金进入,包括DST和淡马锡也都是与中国走得极近的外资。如果滴滴仍将美国列为首选的上市地点,那么来自苹果的认可就意义重大了。
3、与Uber「刚正面」:滴滴与Uber的竞争策略非常清晰,即「远交近攻」,其在印度投资的Ola、在东南亚投资的GrabTaxi和在美国投资的Lyft,皆为当地市场最强的Uber竞品,而在中国主场,则是不惜投入死死压住Uber的市占率,如有机会把苹果拉进来进行有限的合纵,局部战况会更精彩。换句话说,Uber中国接下来的日子可能更难过。
根据《华尔街日报》的消息,从美国的第一季度来看,VC的出手投资仍然谨慎,但他们向LP的募资却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这也就是说,借助清洗泡沫的机会,资本早已做好了「抄底」的准备。
分水岭过后,滴滴的IPO恐怕也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