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16年6月15日,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下称“全国股转系统”)挂牌新三板企业数量已达到7618家,在审企业数量则有1889家,年内企业数量突破一万家成为大概率事件。
基于挂牌企业数量庞大,对券商来说,新三板业务体系中占比较大也是最前端的推荐挂牌业务正面临增长空间萎缩的境地。
另一方面,从今年开始监管层对中介机构执业质量的要求大大提高,券商的执业成本较前几年高出不少。
业务成长空间下滑,执业成本大增等今年出现的新变化正在逐步影响着券商在新三板业务的布局。
寒冬将至
“我们已经开始停接新三板项目了。此前我们在新三板这块的业务铺的不是很大,今年感觉尤其是挂牌这块的空间萎缩得非常厉害,因此打算早点做准备。”华中地区一家券商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透露。
上述情况还不仅是某一家券商所面临的情况,在挂牌企业数量迅速奔向1万家大关的同时,推荐挂牌业务不可避免地结束了长达两年的发展爆炸期。
中信证券一位此前承做新三板项目的券商人士感慨道,去年很多券商还在扩张新三板业务,无论是应届生还是有经验的老员工都要。这还不到一年的时间,就有券商开始在新三板业务条线裁员了。
华南地区一家在三板业务布局较多券商的项目负责人向记者证实了裁员的说法:“我们三板团队已经开始裁人了,推荐挂牌收入今年目标是5000万,是因为我们此前储备的项目不少。但我们预计明后年开始挂牌收入都难超过1000万,也就是一年能做不超10个项目就不错了。”
对于券商新三板团队开始裁人,泽浩投资的投资总监曹刚对记者表示:“因为要看很多新三板的项目,因此和券商团队接触也比较多,如今一些券商开始裁人是预料之内。”
他进一步解释道:“原来的投行,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小年养着团队,还有可期待的大年。而三板的项目,很多玩的是人海战术,一旦挂牌做到了头,而这批人的素质还没高到能玩后端的地步,必然面临着,开张能养活团队,不开张,团队都养不活的境地。缩减人头也是必然选择。”
而已离开券商到一家新三板企业任董秘的黄某则告诉记者:“一些裁员的情况实际上是双选,我了解的情况有一些就是主动离开的。注册制迟迟未来,三板挂牌加排队的也1万家左右,基本也看到头了。与其等板子落下来,还不如趁着还没完全冷下来,去拟上市公司或者好一点的三板公司。”
事实上,数量空间压缩仅是一个方面,监管层开始加大监管力度,提高监管要求在一定程度上也削减了一部分拟挂牌企业的数量。
“今年很明显,去年和前年能做的项目今年不敢做了,我们内部也怕踩雷。现在看的项目对行业和财务都有一定要求,实际上这也是股转系统希望我们做的事情,中介机构自己先筛选一遍。”前述华南地区的券商人士表示。
谋求转型过冬
尽管每天挂牌新三板企业的数量仍旧很多,但在可预见的时间里,新三板业务势必要迎来新形态下的变化,各家券商已经在为此做着准备。
首先是券商执业理念的变化,追求“量”已不是好的选择。
“冲量的结果是很多企业仅赚个挂牌费用,实际上后续持续督导的人力成本非常高,时间一长,为这样的企业服务就成了亏本买卖。因此,我们现在开始接触企业都希望未来有定增或做市意愿,我们一些团队甚至都是做市和挂牌团队一起在做业务。”北京一家大型券商承做新三板的人士表示。
另外,从目前监管层对于券商执业评价体系的搭建来看,也希望主办券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现有的执业理念。
记者了解到,全国股转系统在此前的培训会上向券商传达了这样的信号,推荐数量作为加分项在股转系统内部的评价中已经淡化。另一方面,推荐有融资、有并购重组,有交易行为的挂牌公司成为股转系统鼓励的方向。
前述北京地区大型上市券商人士也透露:“一家挂牌企业后续能够有定增,或是资产重组这些事情将给券商带来源源不断的收入。而从市场角度讲,这些活跃公司也更受市场欢迎。”
记者还了解到,一些服务项目较多的券商开始尝试走精品项目路线。具体而言便是成立名为类似于“资本市场部”的部门,整合投行,直投,做市的资源优先投放于优质的企业和项目,有的券商甚至提出也可以负责企业的一部分公关服务。
事实上,除了业务思路转型,一些设置较为灵活的部门开始兼顾其他业务。
“如今IPO排队过长,三板降门槛遥遥无期导致融资收入不高。流动性差,股市低迷导致重组难做,因此我们有什么项目就做什么项目,我们部门今年不光做新三板,债,ABS的项目也都做,可以说是饥不择食。”一位开源证券的业务人士坦承。(编辑 郑世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