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史育龙:“一带一路”重构经济循环 跨境投资浙江优势显著

  安吉6月19日讯(记者/陈健 编辑/马丽红)“浙江的开放程度高,民营经济好,早在‘一带一路’战略提出之前,浙江企业就已经走了出去,积累的海外市场经验值得全国借鉴。”二十国集团智库会议(T20)期间,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史育龙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说。

  史育龙多年来致力于国土规划、区域发展的经济理论研究,为国务院发改委及各地方政府制定宏观规划提出对策建议。他指出:“浙江产业结构特殊、制造业规模较大,需要借‘一带一路’开拓市场,跨境投资,不仅是浙江也是中国经济结构改革的必然选择。”

  “一带一路”重构经济循环

  浙企必须走出去谋发展

  “大量数据显示,全球经济要进入一个长期低迷、停滞的陷阱。解决这个问题的出路在于,重构实体经济全球循环的链条。而‘一带一路’战略的推动,必然会为世界经济增长带来全新动力。”史育龙说。

  他认为,“一带一路”的最大特色是基础建设和产能合作,用中国的制造业优势,弥补沿线国家工业化发展不足,让沿线国家具备发展实体经济的能力,形成全球制造业更加均衡的发展。

  史育龙告诉记者,中国工业制造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具备互补合作的最大可能:“沿线国家所处经济阶段的生产要素、人力资源、消费能力与中国非常匹配,因此当前最需要和中国互补。”

  实现区域合作,也让中国经济收获转型升级良机。“比如对浙江经济来说,资源的限制、市场的约束、人力成本的提高……都要求浙江企业必须走出去。传统产能转移之后,又会为高科技产业留出发展空间,为中国本土经济成长新添动力。”史育龙说。

  浙江具备跨境投资的先天优势

  民企在“一带一路”大有可为

  1998年全球金融危机时,就有浙江的缝纫机企业老板背着一台样机,不会说外语,出去国外开拓市场,拉订单。这种开拓精神成为浙江经济的最大财富。史育龙介绍,目前已经有许多浙江企业搭上了“一带一路”快车,并涌现出了许多成功企业家。浙江企业,尤其是浙江民营企业具备开拓“一带一路”市场的先天优势。

  “浙江企业家早期积累的开拓海外市场、境外产业合作经验,对于全国经济来说也是一份宝贵的财富。”史育龙认为,浙江拥有大量侨商,已经打下跨境贸易的坚实基础:“走出去之后,浙商抱团,在海外站稳了脚跟,以前主要市场在欧洲、美国,随着‘一带一路’推进,重心已转向中亚、东盟、非洲。”

  沿线国家的消费需求、人力优势,也适合浙江企业跨境办厂创业。“杭州的服装,义乌的塑料品,温州的鞋帽、永康的五金……都正好是周边国家需求的,可以为浙江加工制造业化解大量产能。到沿线国家投资办厂,也可以降低大量人力成本。”史育龙表示,“一带一路”建设归根结底需要企业去实践,民营企业更应借助良机释放活力。

  史育龙在调研中发现,推进对外投资,民营企业有着国企不具体的优势。当地居民对民营企业有更多好感,接受程度更高,能让中国企业真正在“一带一路”扎根发展。

  同时,史育龙认为,浙江以宁波-舟山港为依托,海洋经济发展较快,具有陆海统筹的先天优势。“随着越来越多浙商外出创业,浙江经济的影响力和美誉度一定会在‘一带一路’沿线快速提升。”史育龙说。

  • 用户注册

    扫码注册或下载尊嘉金融App注册
  • 极速开户

    2分钟填写开户信息,即时开户成功
  • 0佣交易

    随时随地开启港美A股0佣金交易

1个账户、1笔资金
0佣金买卖港股、美股、A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