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流量和政策需求下 PGC或许才是移动直播的最佳打开方式

  移动直播的强势崛起唤起了UGC模式的第二春,也带走了斗鱼、战旗、熊猫等桌面直播平台的流量。个人主播数量的急剧增加,虽然给移动直播带来了井喷式的内容发展,但UGC早已经不再是直播平台的宠儿。

  人人都能当主播的UGC时代

  人人都能当主播,是直播行业刚刚兴起时的行业愿景,最初平台要流量,自然希望引来更多的主播和内容。但现在,高昂的流量、低质多量的内容、商业模式的匮乏正在影响UGC模式的未来发展。

  UGC内容创造的是一场梦,它制造了平台高流量、内容丰富的假象,其中充斥着低俗、同质的内容。过于庞大臃肿的内容库给平台带来了监管压力,但即使实在强压之下,依然有漏网之鱼直播造人、换衣等等,给UGC模式和平台带来了恶劣影响。

  流量和审查正在成为平台的主要支出,问题是平台真的需要这么多内容吗?事实上百分之八十的流量都集中在优质内容上,一个知名主播支撑一个直播类型的事情也未尝没有出现过,知名主播的话语权远超平台,为此平台只能重金签约,因为优质UGC内容的流量价值远超普通UGC内容。

  最致命的是UGC缺乏变现能力,由于质量参差不齐,无法形成良性的商业规模给平台造血。即便是有巨大的流量,其中的价值流量却少之又少。百分之八十的优质内容流量里。基本是明星、网红、职业选手、知名解说等,这些流量建立在主播的个人品牌下,形成粉丝经济。

  很多草根和个人主播的UGC内容也想进入这个模式,但无论是明星、网红、职业选手、知名解说都是长时间包装运营的,绝非个人之力所能及。以LOL著名主播MISS为例,其背后的团队包括一起开黑讲段子的队友、摄影摄像团队、新媒体运营团队,网店维护团队,广告团队。这早已超出了普通UGC内容的范畴,已经是准专业级的艺人包装水平了。

  为了帮助个人主播成长,网红经济公司、培训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成立,他们批量生产的UGC内容,加重了平台的流量负担。而平台需要这么多主播吗?以目前100多家直播平台来算,2015年全国在线直播平台数量接近200家,其中网络直播的市场规模约为90亿,网络直播平台用户数量已经达到2亿,大型直播平台每日高峰时段同时在线人数接近400万,同时直播的房间数量超过3000个。400万在线人数平均分到平台头上,用户数量不过4万,再分到UGC内容的头上就更少了。为避免出现了主播多观众少的状况,平台也各显神通,在观众数上进行“注水”工程,来一个观众,我给你乘以5乘以10,用虚假数量刺激主播的直播动力,也引来了泡沫的非议。

  事实证明,即使是UGC模式,也只适合已成名的网红、明星。直播对于普通用户的需求很弱,平台也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新人主播容易被淹没在无数直播间里,很难获得关注和成就感。今年5月,在微博联合秒拍推出移动直播平台一直播时,直接提出了主打明星战略和粉丝社交的模式。大家都明白,即使是UGC全民直播的时代,优质UGC才是一个平台的价值所在。

  内容自制,PGC开始崛起

  早期直播平台以游戏直播为主,职业选手、游戏解说们是最初的直播受益人。用户跟着主播而来,但粉丝效益无法给平台带来利益转化,假如主播跳槽,平台的内容会出现空缺,因此以主播为主的直播形态并不会成为一个平台的核心竞争力。

  现在的直播不再被限制在电脑桌前,户外直播、综艺直播、吃饭直播、各种奇葩的直播相继出现,更别提长期受到网友喜爱的美女秀场。熊猫TV在上线初期,王思聪重金从韩国请来了AfreecaTV天后级女主播伊素婉,吸引了流量以后,趁势打造了韩国女主播选秀节目《Panda girls》,将平台的资源整合利用,达到了良好的商业效果,游戏直播依靠赛事虽然关注度不低,但类型的体量和风头已被娱乐直播掩盖。

  不只是娱乐,传统传媒也在直播领域寻求突破,电视台一直是以PGC内容为主导,《超级女声》今年回归,在各大直播平台直播女孩们的训练过程,让粉丝与偶像共同成长。腾讯视频在去年曾推出大型户外直播《我们十六人》,24小时不间断的播出,同时还将精华部分剪辑出来,在电视台上播出,兼顾了多平台的内容需求。网易新闻联合电视脱口秀节目《波士堂》在手机直播平台播出,直播的体验给这档十年老节目带来了不少新活力。

  综艺正从电视台搬上直播平台,在爱奇艺制作过《奇葩说》的节目制作人马东宣布进入斗鱼,并专门为平台打造直播综艺《饭局的诱惑》。相比靠赛事支持的游戏直播,娱乐直播的玩法更多样,这也无形中推动平台在娱乐PGC方面的投入。斗鱼在五月宣布和去哪儿网合作推出八大热门景区《鱼乐星之旅》节目后,熊猫TV马上传来王思聪投资一亿重金打造秀场直播节目《Hello,女神!!》。

  从上述的节目可以看出,直播平台也在着力打造自己的节目IP,建立自己的PGC商业闭环,如此巨大的投入规模也带来了优质内容,形成平台间的良性竞争。

  流量需求,政策监管

  直播平台的需求主要分为三点:1,流量变现,依靠融资存活的直播平台对资本依赖性太强,唯有自行造血才能获得更多话语权;2,整合资源,不管是主播、广告、新闻、营销、会务,统统到我的生态里来;3,成为重要媒介的出口,形成社会影响力。

  PGC最大的优势是帮助平台进行资源整合,过去UGC讲究的是入,让更多的人进入平台,PGC讲的是出,把平台的优质内容展示出去。在流量变现上PGC也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PGC内容本身就带有很强的话题性和关注度,容易收到广告的青睐,这就像电视节目。

  我们常常看到节目里品牌冠名、植入广告的身影。PGC内容与电视节目接近,但相比电视台上单纯的品牌露出,直播平台可以运用技术实现内容中的边看边买,实时的将用户的观看热情转化为消费动力,带来了更多跨界广告营销的可能。

  规模化专业化的节目制作,保证了内容质量和价值,通过PGC整合平台上的资源,能最大化的发挥价值。过去话语权在主播手里,因为主播代表着流量。但在PGC模式下,谁能红、谁挣钱平台说了算,因为资源都在平台手里。PGC模式催生的是整个商业链条,节目增加了主播曝光度,带来更多广告收入,提高平台话题性,形成节目口碑效益。一个PGC内容包含了话题性、曝光度、造星、广告、互动、IP等等,平台能从每一个环节上获利,可以说走向PGC化是一个必然结果。

  另一方面,政策的推动给PGC带来了新的机遇,在受到规范、监管的限制之下,PGC规避了UGC的风险,内容可控性强,影响力大,法规的的条框会促进PGC逐渐走向模式化,朝传统电视台的节目形式靠拢。未来直播很可能成为审查系统的一环,能遇见,PGC节目要上线要向广电申请的情景了。

  PUGC成为最终形态

  移动直播兴起,与其说给桌面直播平台带来挑战,不如说是新的机遇。目前桌面直播平台的主播资源过剩,内容同质化较高,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在移动直播分流了UGC的资源后得到了缓解,一方面减少了桌面直播平台的监管压力,另一方面,桌面直播平台可以抽出手来尝试PGC方面的业务。

  “净网2016”政策的出台,暴露了暴露出平台监管漏洞的问题,受影响最深的无疑是UGC内容,因为UGC主播们不能正确揣测底线和红线的位置,这就容易造成失控。未来桌面直播平台将着重与优质内容的推送,UGC的份额将进一步减弱。移动直播则在吸纳UGC资源的同时,尝试新的技术类型,如花椒已经推出了VR直播,结合移动直播的,提供身临其境的体验。但这些还远远不够,移动直播也同样会面临桌面直播的问题,如何对UGC的价值进行定义,是所有移动直播平台要思考的问题。

  那么UGC的未来会怎么样呢?我有三个看法,第一,UGC会继续存在,但会形成PGC养UGC的局面;第二,UGC会形成以明星或网红为主的模式,成为PGC模式的另一种展现形态;第三,全面退出桌面直播平台,未来桌边直播平台将只剩下PGC内容。

  PGC的崛起很大原因在于UGC无法形成商业生态,平台想要流量变现,只有制作PGC内容,整合平台上的主播和广告资源,才能做到商业最大化。UGC不会完全消失,但会缩水到与其价值对等的规模,未来很可能出现PGC养UGC的模式,UGC内容的主播也将成为平台PGC生态中的一环,良性的驱动整个商业闭环的发展。

  • 用户注册

    扫码注册或下载尊嘉金融App注册
  • 极速开户

    2分钟填写开户信息,即时开户成功
  • 0佣交易

    随时随地开启港美A股0佣金交易

1个账户、1笔资金
0佣金买卖港股、美股、A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