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制造2025》五大工程之首,“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正式拉开了序幕。
6月30日,首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动力电池创新中心在北京成立,制造业创新中心将重点弥补实验室技术、产品与产业化之间的缺失环节,解决行业共性技术供给不足问题。弥补创新链条断裂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建设若干国家级制造业创新平台”。工信部部长苗圩指出,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是《中国制造2025》的五大工程之首,肩负着凝聚创新力量,打造新型载体,支撑制造强国建设的重大使命。国家动力电池创新中心的成立,是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的重要标志。
苗圩表示,当前制造业创新体系和创新模式正发生深刻变革:创新载体从单个企业向跨领域多主体的协同创新网络转变,创新流程从线性链式向协同并行转变,创新模式也由单一的技术创新向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相结合转变。
但是,我国的创新载体在“技术产生—扩散—首次商业化—产业化”链条上衔接不畅,一些创新成果没有从实验室最终被产业化。这就使我国制造业领域的创新力量就像散落的珍珠,未能穿成美丽的项链。
“我们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就是要弥补创新链条的断裂环节,特别是要解决从实验室产品到产业化之间所谓的‘死亡之谷’,将分散的创新资源和创新力量凝聚在一起,完成将珍珠穿成项链的‘关键一步’。”苗圩说。
在会议上,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工信部副部长怀进鹏处获悉,中国面临着技术和经济“两张皮”的问题。即我们有很多技术,但是走不出实验室,实验室到商品之间存在缺失,也就是西方发达国家称之为“死亡之谷”或者“缺失的中间地带”。
苗圩表示,制造业创新中心要解决的是面向行业的共性技术,希望通过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弥补技术创新链条上从实验室产品到产业化之间的缺失环节,解决行业共性技术供给不足问题,形成高水平有特色的制造业协同创新网络和平台。
苗圩表示,要通过动力电池创新中心的试点设立和运行,重点探索创新中心内部组织机制、运营管理模式和投融资方式,总结经验,完善制度,逐步推广。
他强调,今年要加快创新中心试点建设工作,紧紧围绕《中国制造2025》确定的十大重点领域,兼顾制造业转型升级需求,年内争取建成2-3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动力电池亟需弥补与日韩差距
动力电池创新中心是成立的第一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怀进鹏表示,这一创新中心将以汽车动力电池作为关键领域,聚焦国内主要的汽车厂商,将一汽、东风、北汽等聚合在一起,再把研究电池主要的研发单位汇聚进来,共同解决新能源汽车动力装备这一行业共性问题。
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干勇院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第一个成立制造业国家创新中心就是动力电池为主的创新中心,主要是集中创新能力和高端研发团队,在动力电池核心共性技术上进行突破,弥补中国与国外的差距。
他表示,目前中国在动力电池开发上和日本、韩国比,能量差30—40%,续航里程低30—40%,可靠性上也存在差距,电池制造成本偏高;还有一个问题是中国电池产业分散度高,100万千瓦电池生产能力企业十家左右,产业分散、小型化。
但另一方面,中国的有色金属研究院材料研究能力很强。他认为,中国的材料必须达到新的高度,起码和国外基本看齐,否则五年以后新能源汽车市场将被日本、韩国垄断,现在必须突破从材料研究到产业化的瓶颈。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副院长、国联汽车动力电池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熊柏青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国家动力电池创新中心成立后承载三大使命:
第一是锂电350攻关目标(每公斤能量密度350瓦时)2020年必须拿下来,当前技术状态在150—200瓦时之间,也就是未来五年翻一倍。
第二个使命是支撑行业的发展,当前国家电池测试非常不完善,必须保证电池上车之前进行非常完善的测试,建立安全测试平台,并且引导相关的标准建立;
第三,基于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的定位,不仅仅把一个技术研发出来,还要进行辐射推广。
“我们将有计划地分布实施这一目标。比如当前锂电池200技术可以产业化,今年会在北京、在四川等地建立锂电200生产线;到2018年锂电250—300实现产业化;到2020年,锂电350技术必须成熟。”熊柏青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