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政策层面看,此次《办法》在可投行业的扩围上为保险资金参与PPP项目营造了新的想象空间。市场分析人士认为,“大基建+PPP”将成为未来刺激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激活社会资本投资将迎来更多的动作,税收、信贷、市场准入等方面均有迎来新突破的可能。在市场流动性宽裕,优质资产缺乏的情况下,保险资金对接实体项目可以取得共赢的效果。
宋微表示,目前所在的资管公司做PPP项目,基本上是在和经济实力比较强的城市洽谈。现在做PPP项目主要通过两个途径:一是与政府平台合作,严格意义上和做城镇化基金的套路一样;二是和PPP项目的承建方合作,一般是央企施工方。
宋微透露,目前结构化运作的方案已经被提出。合作方配劣后级,保险资金配优先级,双方共同参与PPP项目的招投标。现在项目的招投标竞争激烈,银行、保险公司、信托都在与一些央企施工方接触。在实体项目投资方面,保险的优势是资金量大、期限长、成本相对合理;银行资金也比较充裕,但为了满足PPP项目要求,需要进行很多错配,其优势在于设立在当地的分支行资金调配程序方便。
接近保监会的人士表示,保险资金配置长期资产的需求强烈,且目前行业存在大规模有待盘活的基础资产。办公楼、酒店、商业设施、仓储、工业不动产、健康养老不动产等动产资产以及收费道路、供电、供水、供气、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市政公用行业资产,都是保险资金未来可考虑择机配置的标的,而其中酝酿的PPP项目机会也将出现。根据中国保监会披露的数据,截至今年5月末,保险业总资产达139769亿元,较年初增长13.08%。据悉,保险资金投资的基础设施项目主要集中在交通、能源和市政行业,投资规模分别为3994.14亿元、2294.40亿元和781.1亿元。
该人士表示,PPP项目的成功需要三方面支持。公共部门需要诚实守信,能依法有效监管,有清晰的改革招商目的,社会资本应是可以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具备长期投资能力的战略投资者,双方合作需要兼顾各方利益的合理分配和平衡。
从一些运作不成功的PPP案例来看,主要问题则是公共部门规划的项目建设规模远高于城市实际需要,或采用“一对一”谈判、拍卖、简单招标等不合适的引资方式,或监管不到位,社会资本如果引进了财务投机者,也可能带来负面影响。整体上,如果PPP项目采取违规高成本的“固定回报模式”,合作团队间能力差距过大,都将影响投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