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层面的改革陷入停滞之际,中国的地方政府正在推进国企改革,试点被称颂为改革重组“排头兵”的计划。
中国经济产出约有五分之一来自国有部门。全面整顿低效的国有部门,是中国政府在努力重振不断放缓的经济的过程中面临的最严峻挑战。分析师表示,对于降低高企的企业债务和工业过剩产能来说,裁员和关厂至关重要。然而,失业和减少投资会加大社会动荡的风险。
万得资讯(Wind Information)的数据显示,地方政府正在接过接力棒,推出了大量重组或其他重大改革,导致2016年初以来有56家地方性国企的股票遭停牌。
上海市的改革赢得中共机关报《人民日报》(People's Daily)本周头版文章的赞扬。今年6月,上海国企监督机构将下属的国企分为三类——竞争类、功能类和公共服务类——并采取了有针对性的对策。中央政府也曾承诺要采取这一举措。
中国财政部数据显示,地方性国企控制的资产占所有国企的46%,而许多情况最糟糕的“僵尸”企业,是归各省市政府、而不是中央政府所有。
“再看国企改革,这次盯住上海!上海作为国企改革地方排头兵,”上海东方证券(Orient Securities)分析师邹慧周一写道。邹慧还写道:“我们预计下半年央企整合有望加速,国企改革主题有望王者归来!”
上周,汇添富基金管理公司(China Universal Asset Management)旗下一只跟踪某上海国企指数的交易所交易基金(ETF)筹得150亿元人民币资金,凸显出投资者对这一主题的热情。
政策制定者释放的喜忧参半的信号,促使分析师们竞相解读中国国企改革的总体方向。上海及重庆这样的特大型城市已仿照新加坡国有投资机构淡马锡(Temasek)建立起了投资控股公司,以最大限度获取财务回报。但也有政策制定者反其道而行之,强调有必要加强党对国企的控制。
选择何种对策将以国企的分类为基础。“竞争类”企业将面临市场化改革、失去显性和隐形补贴,公共服务类企业则仍将免受市场压力。
《人民日报》在文章中写道:“对不同类型的企业,采用不同的改革方法,实行分类改革,正是上海国资国企改革进行的探索。”
迄今为止最被广为接受的方案是相互竞争的国企之间展开大规模合并,以创造规模经济和减少竞争。据官方的《上海证券报》(Shanghai Securities Journal)报道,深圳市计划建立1500亿元人民币(合230亿美元)的投资基金,以促进整合。
上海的地方性国企中,有6家金融业国企和27家产业国企被归为“竞争类”,后者包括汽车制造商上汽集团(SAIC Motor)、英国早餐谷物品牌维他麦(Weetabix)的所有者光明食品(Bright Food)。被划为“公共服务类”的有3家,全是基础设施集团。
“功能类”包括11家,如上海机场集团(Shanghai Airport Authority)和上海申迪集团(Shanghai Shendi Group),后者是上海迪士尼(Shanghai Disney)合资方之一。
通过股权出售和股票上市实现部分私有化也提上了议程。《人民日报》赞许地提到了上海国际港务集团(Shanghai International Port Group)的员工持股计划。该集团有2万名员工,增发后有1.6万名员工参与持股。
Ma Nan补充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