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资管监管趋紧之下,企业资产证券化(下称ABS)业务正在被证券经营机构所重新重视。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近期多家基金子公司在转型过程中将ABS业务视为转型的重要方向;与此同时,多家券商固收、资管部门以及资管子公司也在招兵买马增兵这一业务。
事实上,自ABS备案制启动一年半以来,其发行规模已呈不断扩张的趋势。据wind数据显示,自2014年12月以来,沪深交易所新发ABS规模达4124.50亿元。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发现,券商与基金子公司扎堆这一业务的原因,或与近期监管层进一步限制传统资产管理业务有关,而在成本、风险以及合规的取舍下,ABS成为了一项有待开垦的新地。
业内人士仍然对ABS怀抱了较高的预期,理由是考虑到买方市场“资产荒”与企业端的降杠杆需求仍然需要,未来ABS仍将是一个万亿级别的市场。
监管风暴促扎堆转型
传统的资管业务正遭遇监管风暴的洗牌。
日前,监管层已根据下发的“新八条底线”(《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私募资产管理业务运作管理暂行规定》),要求部分券商、基金公司及子公司对结构化、投顾、优先级保本等业务进行相应的整改。
除此之外,证监会副主席李超日前也在讲话中传达了对资管机构在融资类业务、通道业务上的不鼓励态度。
“各家证券经营机构梳理业务体系;一些风险比较大的业务要重新定位,比如类似信托的业务,不该干的业务要压缩。”李超在日前的一次合规风控会上强调,“对证券基金机构来讲,要真正着重资产管理的实质,提高核心竞争力。通道业务风险责任也说不清楚,虽然合同里约定原状返还,但实际运作中风险并未完全规避。”
业内人士认为,《规定》对原有资管业务的限制,将进一步提高业务开展成本,而这将迫使资管机构进行业务转型,而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不少资管机构都将转型方向拟定为ABS业务。
“大集合只有存量的,小集合趋同于私募,但是灵活性、收益和激励可能不如私募,结构化、融资类业务又受到限制。”北京一家中型券商资管部投资经理坦言,“资管业务目前的出路并不多,所以许多券商也在寻求转型的方向,ABS就是方向之一。”
事实上,ABS业务也在一些券商的公司层面获得重视,例如包括开源证券的多家券商筹备或设立一级部门,专门从事资产证券化业务。
“转标”需求或升温
对ABS业务发生兴趣的还包括承受着更大监管压力的基金子公司。此前,有关基金子公司的《管理规定》及《净资本管理办法》的意见征求,让一些原本轻资产运营的基金子公司承受着巨大的资本缺口。
日前深圳一家大型基金人士就表示,目前ABS是其子公司所重点开拓的业务领地。
然而面对转型趋势,也有一些基金子公司略感迟疑。
“ABS本质上是个承销业务。”深圳一家基金子公司高管表示,“实质上并没有很大的附加值,赚的比例比较低,未来的方向必须是靠规模取胜,像银行间市场一样,但目前还看不到很多单笔大规模的发行。”
其实和券商的综合优势相比,基金子公司从事ABS业务的确略显单薄。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根据WIND数据统计发现,备案制以来共有32家基金子公司参与ABS业务,管理发行规模约为1144.84亿元,约占整体规模的四分之一。
“基金子公司更多的还是愿意赚这个牌照的钱,对于ABS这种业务并不适应。”前述基金子公司高管说,“而且基金公司没有网点,缺乏获取项目资源的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亦有部分基金子公司此前较多的从事“非标ABS”业务。该业务通常是指基金子公司并不通过“资产支持专项计划+挂牌沪深交易所”的途径来完成基础资产的证券化;而是通过普通的“资管计划+挂牌区域交易所+评级公司”的模式来开展的伪证券化。
该模式下,基金子公司所扮演的角色仍然是通道,银行将其指定投资的资产装入资管计划后,再将资管计划挂牌于区域交易所,而后银行理财资金再以标准化资产的口径进行摘牌购买,进而实现对8号文(《关于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有关问题的通知》)提出的35%的非标额度限制。
“非标ABS有两个目的,一个是让资产实现风险出表转移,因为用来装专项计划的是集合产品,不是单一的,这种情况下通常不存在底层资产穿透的问题,二是规避非标额度占用。”北京一家基金子公司项目经理介绍称,“为了让区域交易所挂牌的资管计划能够被算作标准化资产,或者尽量少的计提风险,一般会引入评级公司为非标ABS进行评级。”
然而,在银监会日前内部讨论的银行理财新规提出,银行理财资金所投资的特定目的载体(SPV),不得直接或间接投资于非标资产(合规的信托除外),这或意味着,非标ABS也将面临相应的监管考验。
人才缘何匮乏
面对较为积极的转型诉求,多家券商和基金子公司正在对ABS业务进行招兵买马。
“我们现在招ABS方面的人,同时也招团队。”华北一家中型券商ABS业务条线负责人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公司搭建了这条业务线专门做ABS这块,所以对于这方面的人也比较短缺。”
2016年,前述负责人带领若干员工从一家ABS业务管理规模排名前5的券商跳槽至此,并开始积极的筹建团队、筹备项目。
无独有偶,上海一家大型国资券商也在积极招募ABS团队和人员。
“目前这方面人才整体是稀缺的。”上述国资券商人士说。“并不是说大家不懂ABS的业务,因为大量潜在做ABS的人目前都在固收部门,目前资产荒,债市比较稳定又受到欢迎,所以人不好挖。”
事实上,如何解决团队的激励问题,是ABS业务需要解决的一项难题。
“你要发就发大的、资产标的好的项目,能直接让评级给到足够高的级别,找银行资金对接就可以了,但这种项目比较稀缺。”华中一家券商固收部门投资经理说,“国内ABS很多时候是分期的,一期的规模可能并不大,这种项目对机构来说收益少,给到团队的提成也就可想而知了。”
在一些资管人士看来,目前ABS市场仍然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资管机构应考虑大力度的支持ABS团队。
“这个市场的需求还是很大,将来每年也会呈现出万亿级别的规模。”上述国资券商人士分析称,“就像当年的PPN,当时这个产品刚出现也没有人想到会像今天这样繁荣。”
也有业内人士认为,公司即使加大奖励力度,也可能面临着“项目跟团队离开”的尴尬局面。
“你可以考虑比较多的奖励,甚至赔本赚吆喝,但许多时候项目是跟人的,公司大力度把团队培养起来了,但到时候人走了,公司又要面临新的问题。”前述基金子公司高管人士抱怨称,“最主要是这个市场还没完善成熟起来,所谓的品牌聚集效应也没有形成,这种情况下人一走,项目也丢了。”
事实上,券商、基金子公司在股权激励方面所受到的限制,也成为了当前ABS业务“留人”、“挖人”的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