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改革似乎正成为市场的下一个风口。
多位公募投资总监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国企改革将是下一个高度确定性方向,目前正是布局的较佳时间窗口。
8月24日,备受市场关注的汇添富上海国企ETF发布公告称,将于8月29日在上交所上市。该基金首募规模超过152亿,截至8月22日,规模已增长至157.83亿元,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增长超过5亿元,足见国企改革当前的受捧程度。
然而,市场并未对国企改革形成一致预期。有私募投资总监直言,“大家炒国企改革就是炒企业最后的盈利空间,从目前国企改革的一些动作来看,改革并未动到核心的东西,对企业盈利难言起到改善作用。”
百亿巨无霸的“金主”
作为地方国企改革的排头兵之一,上海国企改革近期可谓动作频频。
8月25日早盘,“仪电系”旗下两家上市公司华鑫股份(600621.SH)和飞乐音响(600651.SH)双双停牌,停牌原因皆为“上海仪电(集团)有限公司正在筹划与公司相关的重大事项,可能涉及重大资产重组或非公开发行股份”。市场预计,上述两家公司整合的可能性较大。
上海国企改革近期有明显的加速现象。一位公募投资总监李云(化名)向记者表示,“上海一直是国企改革推进最积极的地区之一,当地国资委也希望将上海国企改革打造成标杆。此次汇添富发起成立国企改革ETF,背后就有上海国资委的授意和支持。”
目前,这只152亿元规模的“巨无霸”基金背后的力量已经揭晓。其中,机构投资者持有该基金的份额达到144.21亿份,占整只基金的94.75%,个人投资者占比仅为5.25%。
从披露的信息来看,上海国盛集团、申能集团、上海城投集团、上海华谊集团、宁波汇盛聚智投资、上海久事集团等位列上海国企ETF前十大基金持有人名单,绝大多数是上海地方国企集团。
其中,上海国盛以39.35亿份的持股占到了整只基金25.86%的比例,远超其他公司;申能集团、上海城投集团分列二三位,分别持股16.28亿份和15.72亿份,占比达到10.69%和10.33%。这三家公司合计持股份额占整只ETF基金份额的46.88%。
从参与上海国企ETF份额的方式来看,不少公司采用集团持有的上市公司股份进行换购,前述上海国盛、上海城投、上海久事等皆如此。此外,亦有以自有资金认购的模式。如兰生股份(600826.SH)就以3亿元自有资金进行了认购。
在天风证券主办的国改大会上,上海国资系统某领导如此解读国企改革ETF背后的含义:“国有资本基金化一定是未来一个方向。通过国有投资基金的方式,参与到一些产业投资,这对于未来国资改革是很大的倒逼。对于存量盘活上海国资,最近也在探索ETF基金的流动方式,发起了150亿,现在广东重庆都在研究这个课题,希望这种探索能够提供一些新的渠道。因为我们深深感觉到一轮国资改革一定要利用好资本市场,一定要借助金融工具的创新完成改革。”
国企改革布局时机争议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除了上海、广东、深圳等发达地外,其它地级市同样正在积极研究国企改革相关工作。
深圳一家私募基金的负责人庄平(化名)向记者透露,近期其所在团队前往多市进行了实地调研。从调研情况来看,虽然各地在国企改革的具体政策上存在差异,但市一级的国资管理机构,普遍对国企改革的推进“十分上心”。
庄平表示,“这次调研的结果还是比较出乎我们意料的,很多地方已经在实实在在地做事,地方国资委的态度也十分积极开放。未来在国企改革的过程中,尤其是混合所有制的改革,必然会涉及到资本的合作,这将为很多资本带来机会。”
从二级市场来看,随着国企改革热度的上升,资金布局的步伐也在加速。
沪上一家基金公司的研究总监向记者透露,其公司8月初已经重点布局了一些国企改革和PPP板块的相关股票,“我们认为在当前国内经济下行的情况下,这两个方向确定性投资机会比较高,因此已经提前埋伏了一些相关股票。”
此外,包括博时、融通、红塔红土等基金公司的股票投资部负责人,也都向记者明确表示,看好国企改革的发展,将加大在这方面的布局。
就公募基金而言,目前市场上与改革直接相关基金已经接近40余只,可选的标的相当丰富。不过,从业绩表现来看,多只国企改革主题基金今年亏损严重。
其中,广发改革混合今年以来亏损超过30%;长盛国企改革、易方达改革红利、九泰天富改革等今年以来业绩亏损在20%以上;而建信改革红利、中融国企改革、工银国企改革等数只基金亏损也在15%左右。
对此,深圳一位私募投资总监冯斌(化名)表示,“其实资金对国企改革的布局从去年就已经开始,因为去年大家对国企改革的预期也相当高。这部分资金到后来分成两类,一类是被伤到后跑出来了,还有一类还套在里面。所以很多国企改革概念基金业绩表现非常差。”
对于后市,冯斌认为,即便有部分资金布局,国企改革概念仍然难以催生大行情。“国企占A股市场比重太大,以现有的资金布局,短期内难以催生行情。而且目前很多地方的国企改革都还停留在表面,诸如产权制度改革、激励制度改革这些核心的东西远未涉及,因此难以支撑企业盈利改善的逻辑。我预计真正推进大力度的改革也要到明年,当然如果真的放眼长期布局,也并无不可。”(编辑 简俊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