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网】(特约作者 马河钟 专栏作家 聂方义)根据中国保监会网站上的文章介绍:“截至2009年底,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经达到1.67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2.5%,全国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根据全国老龄办发布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预计到2050年,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老龄化水平将达到30%以上,其中,80岁及以上的将占老年人口的21.78%。”
这组数据让人震惊。未来的社会将会怎样?中国梦到本世纪中叶能否实现?从已掌握的相关风险数据和人口数据看,我们较为确定的是,中国在老龄化长期护理风险上的应对举措将直接影响到中国梦的实现程度。如果长期护理风险应对不当、实施效果欠佳的话,“中国梦”将面临很大风险。换言之,根据中国的人口大趋势,我们要实现中国梦,长期护理风险是一道必须迈过去的坎。
公共政策相关建议
2016年7月,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以下简称“人社部”)发布《关于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长期护理险在中国的发展终于得到国家政策支持与重视。人社部希望“利用1-2年试点时间,探索建立以社会互助共济方式筹集资金、为长期失能人员的基本生活照料和与基本生活密切相关的医疗护理提供资金或服务保障的社会保险制度。在试点阶段,原则上主要覆盖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群。”
对这样提纲挈领的指导意见,我们乐观其成。但是具体落实,仍需加强顶层设计,再试点试错、总结经验、全面推广。对此,我们提四点建议:
一是建议加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顶层设计的专业性。人社部没有和保监会联文发布指导意见,令人遗憾,我们猜测保险和精算的专业力量尚未运用到试点工作之中。美国社会安全局(部分类似于中国的人社部)下设总精算师办公室,为社会安全局主导的退休、失能等社保项目提供精算专业服务和政策支持。台湾地区的全民医保项目每年也会出具精算报告。这一点值得中国的社保部门参考和仿效。社会保险也是保险,而只要是保险,就需要专业的精算人员提供专业精算分析。
《孙子兵法》有言: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无算乎。中国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顶层设计如果缺失了专业的精算分析,我们预计会有很大可能为日后埋下地雷。因此,我们建议人社部和保监会、中国精算师协会通力协作,招募精算专业团对参与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顶层设计,在一窝蜂地试点之前,最好能做到“心中有数”、“谋定而后动”。
二是建议加大政策制定的全面性。指导意见第14条指出:“鼓励商业保险公司开发适销对路的保险产品和服务,发展与长期护理社会保险相衔接的长期护理商业保险,满足多样化、多层次的长期护理保障需求。”我们认为,人社部不仅要鼓励,还要和保监会、财政部等部委协作,在规划长期护理社会保险的同时,规划好作为社保重要补充的长期护理商业保险体系。
美国的经验显示,税收优惠是促进商业长期护理保险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从制度设计伊始,各相关部委最好统筹规划、统一行动。我们甚至认为,有必要在国务院层面设立专门的老龄化社会应对办公室,以协调相关各部委,为即将到来的老龄化社会做好充分的应对准备。
三是建议加大政策的透明度、加大公众教育力度。在养老的问题上,中国政府过往30多年来的宣传口号常常改变,回头看来,稍具误导嫌疑。在长期护理的风险和政策上,我们建议人社部等相关部委一定要清晰、易懂地向公众说明实际情况,哪些人、哪些情况会享有社会保障,哪些人、哪些情况需要公众自行承担风险,等等。唯有如此,才能让民众有较为确定的心理预期,如果国家不能完全兜底,就需要如实向大众做出说明,这样起码可以让老百姓自己能早有准备。
四是建议人社部推动设立长期护理服务机构、培训专业护理人员、订立长期护理服务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保险不是万能的,长期护理和日常医疗一样,不但需要解决财务支付方面的问题,也需要解决护理和医疗本身的体系建设问题。中国目前的养老机构和护理专业人员的数量和质量都远远不能满足未来的需求,当务之急就是要尽早推动长期护理机构的设立、人员的培训和相应的立法和标准体系建设。
对商业保险公司的建议
对于保险公司而言,参照韩国等近年来开展长期护理社保国家的经验,围绕社保开发出各式的长期护理商业保险业务,能够实现盈利和可持续的业务发展,并非易事。但是风险的反面就是收益,中国长期护理商业保险市场巨大,几乎尚未开发。
从战略的角度分析,中国有的保险公司瞄准高端人群,推出“医养结合”的高端养老保险产品和服务。但是,2050年前后中国将有近4亿多老年人,“未富先老”的中国预计只有极少数的一部分老年人能够享受到所谓的“高端”长期护理服务。我们认为,更为广大的中端客户、中低端客户群的规避长期护理风险的有效需求,才是真正更具挑战、发展空间更为广阔的养老市场,才是真正兼具社会公益和商业潜力的风险保障市场。
从精算定价和产品管理的角度,我们建议打算踏足长期护理商业保险市场的公司广泛汲取美国、韩国、日本和新加坡等市场的经验教训,通过和有长期护理保险经验和能力的再保险公司通力合作,争取绕过这些市场中曾经出现过的坑。我们还建议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保险公司通过行业协会积极参与长期护理保险公共政策的制定,积极争取税收优惠政策。
对于中国寿险业至今为什么尚未关注和着力发展长期护理保险,我们估计还是因为既得利益驱动力太强大,当前以储蓄型保险产品为主导的中国寿险市场,在分销渠道上被庞大的代理人和银行所主导,在价值导向上更为偏重股东的价值而非客户的价值,因此保险产品保障功能欠缺的问题十分普遍,不仅是死亡风险没有得到有效应对,对于医疗风险、重大疾病风险、伤残风险、长寿风险、长期护理风险等等,人身风险的方方面面,都欠缺高品质的风险保障型保险产品。解决这样的问题,一方面我们从道义上呼吁中国的保险公司回归保险保障的行业初心,另一方面我们也建议保险公司在人身风险的各个细分领域打造差异化竞争的能力,从而提升整个行业的风险管理专业水平。
对老百姓个人的建议
如前文所述,在养儿防老、靠国家养老、以房养老等等传统的养老方式面临风险、难言最为有效的情况下,在社会保障和商业保险体系尚未提供有效应对方案的大环境下,我们对个人的建议是“自求多福”,平衡好“当前的我”和“未来的我”之间的财务需求,加大财务规划的力度,寻求专业的财务规划服务,加大储蓄和长期投资的力度。说白了,对于现在30-50岁的中国社会中坚力量而言,多赚钱、多攒钱、做好财务规划、为养老而有效地长期投资,可能是应对未来长期护理风险的最佳举措。
等到不久的将来,中国在长期护理方面的社会保障和商业保险体系都建立了,我们则建议大家积极地加入到社会保障体系中去,积极地根据自身情况选购合适的商业长期护理保险。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们还建议大家生二胎(或三胎),养儿防老虽不靠谱,但是如果我们的孩子能多个兄弟姐妹,未来分担照顾未来年迈的、需要长期护理的我们,无论对孩子们还是我们自己,这都是一种可行的风险缓释的措施。如前文所指出的,长期护理风险属于大概率事件,每个人、每个家庭都需要为此做好财务、人力、和心理上的充足准备。
总而言之,唯有国家高度重视和大力推动,相关部委专业设计和启动实施,保险公司真诚而专业地发挥保险保障的应有之义,我们每个人和每个家庭都对长期护理这一风险做出全方位的准备,我们才能最终顺利而成功地迈过老龄化中国长期护理风险的这一道坎,我们才有可能真正地在不久的将来实现我们共有的“中国梦”。
作者马河钟先生是美国再保险集团(RGA)全球研发部副总裁,负责美国市场的经验分析和研究。在加入RGA研发部之前,马先生负责RGA美国长期护理险的准备金与模型。
作者聂方义为北美精算师,北美精算师学会会员,注册金融分析师,注册另类投资分析师,著有《人生宜保》。10年前,聂方义和马河钟先生曾在美国韬睿惠悦咨询公司共同参与长期护理保险相关的咨询项目。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