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项:1、9 月8 日发改委召开城市轨道交通投融资机制创新研讨会,会上表示城市轨交投融资创新空间巨大,重点把握以下四个关键环节:一是因地制宜选择投融资模式;二是树立外溢效益反哺轨道交通的理念;三是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四是政府加强规划和政策统筹。
2、9 月2 日,呼和浩特市轨道交通1 号线一期工程PPP 项目正式签约落地,中国太平保险集团旗下的深圳市太平投资有限公司直接投资参股,成为险资入股轨道交通PPP 项目第一单。
城市轨交是目前最具增长潜力的基建子领域,未来将迎建设高峰。根据发改委与交通部重大项目三年规划,2016-2018 年仅两部委重点推进的城轨投资就达1.6 万亿,年均约5300 亿元,较2015 年的3683 亿完成投资额有大幅跃升,未来三年将迎轨交建设大潮。据《经济参考报》报道, 对申报发展轨交的要求将从城区人口达 300 万人以上,下调至 150 万人以上,我们估计将新增50 余城市满足轨交建设条件,带来万亿级新增投资空间。目前全国43 个城市建设规划获得批复,规划总里程8600 公里,假设每公里投资在5-7 亿元,新增里程对应潜在投资达2.4 万亿-3.4 万亿,城市轨交将迎超级盛宴。
轨交投融资机制有望完善,PPP模式将加速万亿投资启动。轨道交通天然的人口集聚效应将成为都市圈建设的重点核心,我国未来一二线城市采取TOD(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模式对城市升级再造将成为发展主流,但轨交建设大规模投资与后期运营成本攀升造成政府建设轨交资金压力不断加大,急需投融资模式变革。除传统补贴、专项资金等政策外,部分城市借鉴香港“轨道+物业”的模式,通过轨道交通沿线土地与上盖物业的开发收益弥补建设资金不足,深圳等地探索土地作价出资模式;部分城市授予轨道公司相应土地的一级开发权,轨道公司通过实施土地一级开发利润,并且对轨道交通沿线出让的经营性建设用地按一定比例征收轨道交通建设专项资金;除北京市4 号线、深圳市4 号线及杭州市1 号线外,长沙、呼和浩特、乌鲁木齐、福州、南昌等多个城市的线路也正在或准备采用PPP 模式。目前我国土地出让等相关法律配套仍未完善,此次地铁投融资机制创新研讨会召开,预示后续相关政策将进一步完善,规范地铁+物业以及沿线土地出让运作模式,扫除PPP 模式在轨交领域的障碍。PPP 模式在地铁建设中的成功推进将加速万亿投资盛宴的启动。
资产荒背景下资金加速涌向PPP 项目,下半年有望加速落地。金融机构正改变对PPP 的态度,年初时银行对PPP 项目还比较谨慎,少有操作先例,审慎批准贷款,对担保要求也较高;目前部分大银行已出台专门针对PPP 项目的贷款办法,资产荒背景下资金加速涌向PPP 项目。此次呼市1 号线成险资介入轨交投资第一单,预期潜在大量保险资金持续进入的可能。同时国家1800 亿引导基金配合地方政府万亿级别PPP 基金,推动PPP 项目持续落地,相关公司订单、业绩将进一步加快。
投资建议:重点推荐有望受益于轨交投资浪潮的达实智能、隧道股份、宏润建设、腾达建设,此外央企重点关注中国中铁、中国铁建、中国中冶、中国建筑等。
风险提示:土地出让等相关法律风险,PPP 项目落地不达预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