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管清友:有必要启动超常规财政政策吗

  【财新网】(专栏作家 管清友)今年上半年经济企稳,主要因前期稳增长政策持续发酵。一是自2016年初开始基建投资持续反弹,在6月达到20.31%,创14个月新高。二是房地产多环节松绑,房地产销售量价齐升。然而,这两个主要的经济增长引擎,下半年都面临放缓压力。

  基建投资方面,最主要风险在于财政收支压力加大,财政自有资金难以满足基建投资大规模资金需求,而PPP项目尽管在加速落地,但绝对规模不大,难以替代财政资金对基建投资的影响。房地产方面,房价快速上涨积累风险,地产调控政策趋严,从9月高频数据看销售出现回落,“金九银十”可能难出现。由于滞后效应叠加去年低基数,今年地产投资有望维持5%左右的增速,但与上半年相比,也将出现明显回落。

  预计三季度GDP增速为6.6%。8月经济数据出现一定回暖,一是因7月洪涝消退后地产、基建等投资活动加快,二是汽车消费增速大幅提升,三是因需求侧管理加强,8月单月财政赤字达4293亿元。季节性因素消退后,经济仍面临下行压力,预计9月经济数据将较8月出现回落,三季度GDP增速小幅放缓至6.6%。

  8月CPI同比为年内低点,预计9月为1.6%。上半年对CPI影响最大的是猪肉和蔬菜两个分项,而去年8月是猪肉和蔬菜年内的最高点,基数效应下8月CPI同比大幅回落至1.3%。9月CPI同比回升,并非源于供需结构的变化,而同样主要由基数原因所致。

  在货币向实体传导受阻、财政收支压力加大的背景下,政策托底空间有限,未来稳增长需以类财政政策为主,有必要启动超常规财政政策

  究其原因,从2014年11月至2016年2月央行6次降息、5次降准,但货币宽松所释放的流动性与融资成本降低,并未带动实体经济回升,最主要原因在于货币传导机制受阻,流动性在金融体系内空转。因此,接下来有必要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创造良好条件。

  第一,遏制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行趋势。正确看待民间投资下滑的产业原因,改善民营企业融资环境,增加融资渠道,如加快核准使更多民营企业有机会获得低成本的股权融资,引导商业银行加大对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信贷投放,财政设立专项引导基金等。加强预期管理,减少政策层面上对企业预期误导,使企业能形成稳定预期,从而做出投资决策。在制度上必须进行改革,包括产权保护、降低国企垄断、财税制度改革、降低宏观税负率、加快形成统一市场减少物流成本等。

  第二,从需求端引导长期过剩资金进入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领域。一方面,我国面临区域发展差距;另一方面,城乡发展差距大,一线、二线、三线城市发展参差不齐,广大农村地区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短缺更为严重。未来要摆脱过度依赖货币信贷政策的传统做法,在超常规财政政策上发力,发行特别国债、建设国债,吸纳资金用于长期建设。在经济下行的背景下,国债收益率仍有下降空间,对于追求稳健的长期投资者而言,不失为合意的投资品种。

  首先,支持一批省会城市和中心城市成为新的一线城市。对于经济发展快、资源相对集中、处于航空与高铁等节点的省会城市和中心城市,如杭州、南京、武汉、重庆等城市,可以按照一线城市去发展,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可通过适度放权、调整央地关系、改变城市管理方式等途径,释放这些城市的活力。

  其次,加强中心城镇建设,通过产业政策引导、财税政策支持的方式,加快这些中心小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产业和人口聚集。

  再次,加快区域间、城市间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互联互通。可以与一带一路、区域发展战略结合起来,加大交通基础设施的供给,提高高铁站点、通航机场、高速路网等普及率。这些基础设施的投资额大,短期有助于扩大总需求,长期有助于通过辐射效应加快区域发展。

  最后,加快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公共服务供给,一是财政资金向供给短缺的地方倾斜;二是推广PPP模式鼓励民间资本参与;三是放松市场准入条件,教育、医疗、养老符合人口结构变化下的产业转型。

  对话

  中国证券报:根据财政部PPP中心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7月30日,全国PPP综合信息平台项目库入库的项目数量为10170个,入库项目金额约12万亿元,有观点认为PPP模式将成为接下来经济稳增长、民间投资回暖的有力抓手。我国PPP项目未来将呈现何种趋势?应重点克服哪些困难?

  管清友:PPP模式在我国发展空间和潜力巨大,目前中国的PPP项目集中在市政建设和交通领域,而PPP成熟的国家如英国主要领域是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领域,未来这些领域也大有空间。

  当前PPP面临十大问题:第一,主管机构交叉重叠,权责利界限难分清;第二,PPP上位法体系未建立,下位法冲突;第三,地方政府信用缺位,契约意识淡薄,社会资本顾虑重重;第四,配套改革和制度建设不到位,社会资本参与运营十分被动;第五,PPP项目用地政策尚未明确,项目土地取得困难;第六,PPP项目收益偏低,社会资本财务投资动力不足;第七,金融工具和市场不完善,融资渠道不通畅;第八,PPP项目监管环节相对滞后,导致隐患凸显、问题频发;第九,缺乏专业人才和中介服务机构,PPP方案设计水平不高;第十,金融体系配套不完善,退出机制不畅。

  建议相关主管部门厘清各自职责范围,协调推广PPP;并尽快推动PPP立法;政府运作PPP项目必须高度重视,把握好自身定位,强化商业意识和契约精神,保障项目稳健持续合作。同时,将“退出机制”作为重要的一环予以规范,政府应借鉴国外PPP交易所,依托各类产权、股权交易市场,为社会资本提供多元化、规范化、市场化的退出渠道。另外,相关各方应尽快完善PPP融资市场,积极吸引和整合包括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社保基金等资金进入。

  本文根据民生证券副总裁管清友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陈莹莹的专访整理

  • 用户注册

    扫码注册或下载尊嘉金融App注册
  • 极速开户

    2分钟填写开户信息,即时开户成功
  • 0佣交易

    随时随地开启港美A股0佣金交易

1个账户、1笔资金
0佣金买卖港股、美股、A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