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笔者了解到这样一个案例,某钢铁公司受政策限制,很难从银行扩大授信额度,但其境外子公司在境外融资相对容易。于是该公司通过境外子公司从境外市场融资购买铁矿石,再向其子公司进口铁矿石,通过延期付款实现了资金融通。
根据公开可得的资料,钢铁企业借助境外平台融资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多年前就已经作为先进经验频频见诸于报端,但在当前钢铁业产能严重过剩、经营效益不佳的背景下值得警惕。虽然目前国内金融机构对优化信贷结构十分重视,严控对产能过剩类行业的新增授信,但部分产能过剩行业的企业却采取变通手段从境外融资支持生产,干扰了去产能进程。今年5月,某钢铁公司未按期偿付一笔境外债券的应付利息,发生技术性违约,更是对产能过剩行业的境外融资行为敲响了警钟。
钢铁业的困境,原因在于去产能力度不够。尽管几乎所有钢铁企业都明白只有一起去产能才能救这个行业,但很多企业都希望别人先减产,自己能一直熬下去,等着坐享别人减产带来的好处。
不久前,有反映说,钢铁行业煤炭供应紧张被新闻炒得沸沸扬扬,然而,这种说法反而引来许多质疑:钢铁业一直去产能,为何产量却不见减少?
国家发改委数据显示,截至7月底,钢铁行业退出产能2126万吨,完成全年目标任务量的47%;煤炭行业退出产能9500多万吨,完成全年目标任务量的38%。
但是,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前8个月我国粗钢和生铁的累计产量分别是53631万吨和46916万吨,同比分别仅仅下降0.1%和0.8%。反观煤炭行业,由于今年严格执行276个工作日生产制度,控产量力度明显大于钢铁行业,今年1-8月份,原煤累计产量21.8亿吨,同比下降10.2%,这与钢铁行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去产能与产量数据的反差,只能说明钢铁行业去产能工作进展不快。有媒体报道,个别地方将早已停产的高炉上报,应付去产能任务。钢铁价格稍有回升,企业就纷纷复产。
今年初,国务院出台的《关于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提出,进一步化解钢铁行业过剩产能、推动钢铁企业实现脱困发展,要坚持市场倒逼的原则。金融系统要落实有保有控的金融政策,对化解过剩产能、实施兼并重组以及有前景、有效益的钢铁企业,按照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原则加大信贷支持力度,支持各类社会资本参与钢铁企业并购重组;对违规新增钢铁产能的企业停止贷款。
2016年已经过去大半,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进入攻坚期。从宝钢与武钢日前的“世纪大重组”,可以看到国家对于推进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坚定决心。作为经济的血脉,金融业严格执行“有扶有控”的信贷政策,对于促进钢铁行业去产能来说十分重要。对于金融系统来说,在推进外汇管理简政放权,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的过程中,应加强甄别,对认真压减过剩产能、实施兼并重组、向外转移产能以及有前景、有效益的钢铁企业,在用好国际资源方面应给予大力支持和引导;反之,应坚持市场倒逼的原则,防止它们借助境外资金的援助在国内市场上苦熬,拖慢去产能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