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轮地产周期中,宽松的融资环境为房企提供了充足资金,部分中小房企大加杠杆,导致其负债率远高于大型房企。
房地产拐点已至,在销量下滑和融资收紧的双重夹击下,中小房企将面临更大的偿债压力,地产行业的一场“弱肉强食”或在所难免。
房企偿债能力恶化 中小房企压力最大
多城市出台楼市调控政策后,楼市降温。分析普遍预计房地产销量将下滑,受此影响,房企偿债能力或将恶化。
海通证券(港股06837)姜超等称,龙头企业负债率不高,且本轮地产周期中负债率多有下降。其短期偿债能力较强,且在本轮地产周期中货币资金有较快积累。
16年中报显示,万科、招商、金地、华夏幸福的净负债率均在100%以下。相较15年中报数据,几大龙头企业净负债率大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保利、招商、华夏、首开、金地货币资金对流动负债(剔除了预收账款)的覆盖程度均在50%以上。相较15年,除招商蛇口外,龙头企业货币资金余额均有快速增加,企业短期资金状况向好。
但海通证券姜超等发现,部分中小型房企经营较为激进,负债率高企且在本轮地产周期中未有改善。短期偿债能力普遍较低,部分企业货币资金不升反降。
16年中报显示,嘉凯城、天津松江、云南城投等企业净负债率均超过500%,且较一年前仍有大幅增加。
中小房企货币资金对流动负债(剔除了预收款)的覆盖率在20%上下,较大型房企普遍较低。另外,2016年上半年,嘉凯城、京投发展、云南城投、万通地产等还出现了货币资金绝对规模的减少。
姜超称,短期而言,今年地产行业货币资金比较充裕,短期内偿债仍可保证,但房企中长期偿债压力迅速加大。同时企业分化将加剧,大型房企缓冲能力强于中小企。
大型房企资金量较充足,偿债能力状况较好,对销量下滑的缓冲能力较强。且本轮地产周期中多数龙头企业拿地有节奏,存货销售比普遍较低,未来去库存压力不大。中小型房企整体状况劣于大型房企,资金链脆弱,对销量下滑的缓冲能力较弱。
监管层收紧融资 雪上加霜
近日多个媒体报道称,监管层收紧了房企融资的多个融资渠道,包括交易所发债、银行间市场融资等。
10月19日,21世纪经济报道援引数名券商债券发行人士称,交易所疑似“一刀切”式暂停地产公司债,其中包括已经拿到无异议函的项目。
10月21日银监会召开三季度经济金融形势分析会,明确提出,要严控房地产金融业务风险,严禁违规发放或挪用信贷资金进入房地产领域;加强理财资金投资管理,严禁银行理财资金违规进入房地产领域。
财新10月24日报道称,近日高层要求证监会和发改委收紧房地产企业融资渠道,包括不能在境内发债,不得到H股上市融资,境外发债也将趋严。
海通姜超等称,网传交易所已一刀切暂停地产企业发债,不排除暂停后出台更为严格的地产债发行新政,交易商协会也可能会跟进收紧,而地产企业通过股权融资和贷款融资已经收紧,地产行业外部融资现金流拐点将至。
喧嚣结束 开发商“剩者为王”
随着房企偿债能力、货币资金等的分化,开发商里的一场“弱肉强食”怕也在所难免。
华泰证券谢皓宇此前提出,房地产行业目前处在“白银时代”:房价涨幅落后于地价,绝大部分一二线城市“面粉”贵过“面包”,开发商虽然多挣的钱被悉数用于地王盛宴。
谢皓宇称,地产巨头如恒大等,在A股市场加大并购中小房企,就是开发商进行整合和淘汰的体现。
白银时代的土地投资回报率下降,将使土地本身从原材料转变为资本品,土地交易开始胜过开发销售,最终的结果就是直接进行土地出售,体现在二级市场就是直接向其他地产开发商出售控股权地位。
谢皓宇进一步提出,房地产业即将进入的“稳态阶段”,即开发商集中度提升后,品牌开发商能够获取超额溢价的时代。开发商数量会降低,而股票会呈现估值泡沫化。这种转变会在2017年看到,目前正在加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