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寻找“去产能、保供应、稳价格”平衡

  董鹏 杨亮

  面对经济新常态,实现经济转型升级,最得力的工具就是改革,最终的出路也在改革。

  步入2016年,我国政府加大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在国务院下发的6号和7号文中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明确了中短期的目标:未来3年到5年内,化解钢铁过剩产能1亿~1.5亿吨,消化煤炭过剩产能约5亿吨。

  在政策推动下,市场对这些行业供给端产能收缩预期十分强烈,形成了“现货—期货—股票”联动效应,出现了“量减价涨”的新态势。从长期来看,煤炭钢铁供需两端会逐渐达到平衡,“过山车式”暴涨暴跌行情必然得到遏制。

  供给与需求偏差是主因

  今年,我国煤炭产量出现断崖式下降,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供求关系。当前,煤炭市场出现暂时性“供小于求”局面的原因主要包括3个方面。

  一是煤炭行业去产能效果显著。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1月~8月份,全国煤炭产量为21.8亿吨,同比下降10.2%。作为去产能的重点对象,上半年,全国煤炭行业退出产能7227万吨,仅完成全年2.5亿吨目标任务的29%;到7月底,煤炭行业退出的产能完成目标任务的38%;到了8月底,全国煤炭行业去产能的任务已经完成了80%。

  相比山西、陕西地区,关矿更为积极的是南方、西南地区的矿井。这些地区不少矿井煤质较差,资源枯竭,开采成本明显高于山西、陕西等地。其中一些区域运输条件并不好,市场相对封闭,山西、陕西等地的优质动力煤无法运达,在进入需求旺季之后煤炭市场出现了结构性的供不应求,进而导致最近两个月以来煤炭价格快速上涨。数据显示,国内炼焦煤主要煤种每吨上涨100元~150元,涨幅超过20%;进口煤涨价更是惊人,澳大利亚炼焦煤价格较今年6月初上涨超过80%。

  二是需求超预期。今年初,不少煤炭企业认为今年煤炭需求应该是负增长,然而,实际市场需求超预期。一方面,由于今年环境特殊,夏季供电需求同比增加,冬季不少北方地区提前供暖;另一方面,北方的煤通过火车或轮船长距离运到南方的运力不足,以及公路超限管控治理造成了运输压力增大,加剧了市场煤炭的供应紧张。此外,水电行业今年也出现缺口,为火电市场腾出了需求空间,动力煤的需求超出企业此前预期。对钢铁行业来说,20多个城市今年前三季度房价暴涨,刺激了房地产投资快速增长,进而带动了钢铁需求增加,最终导致了煤炭需求的增长。

  三是社会补库,中介商囤货。随着北方入冬,各地抢购煤炭供暖,钢企为冬季及春节生产提前储备原材料,需求的增长刺激了煤炭价格阶段性上涨。9月份,随着煤价的上涨,钢厂、电厂本轮补库周期较往年提前,补库力度也更大,从而推高了煤价。而中间商的投机性囤货,对煤价上涨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另外,这一轮煤炭价格上涨,也有部分从楼市、股市里撤出来的资金对煤炭的炒作的推动。因为现在人民币供应总量M2(广义货币)已经达到150万亿元,GDP(国内生产总值)仅67万亿元,人民币严重过剩,资本的逐利性导致其炒作焦煤,进而推动煤价上涨。

  供应链传导,煤价攀升压缩钢企利润

  作为钢铁生产的主要原料之一,焦炭在吨钢生产成本中的占比大幅攀升,进一步推高钢材价格。然而,当钢材价格回调时,焦煤等原料价格没有跟随调整。事实上,煤炭价格快速上涨,部分主产区甚至出现了排队等煤现象。

  当前,我国钢铁去产能重心主要集中在对“僵尸企业”以及不符合产业政策的落后产能进行出清,因此对目前钢铁产量影响并不算大,钢铁行业对焦煤、焦炭的需求量仍维持在较高水平。相较于属于资源型行业的煤炭行业钢铁行业产业链更长,产量降低的幅度不如煤炭行业

  同时我们必须认清,像煤炭、钢材这样的工业必需品,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形成供给约束的条件下,供求双方可以在任何价格点上构成平衡。也就是说,假定价格上升不能刺激供给关系,那么理论上讲价格是可以无限上涨的。这也正是我们担心商品期货市场“被操纵”的关键原因,因为煤炭钢铁行业在去产能,约束了市场供给;而优质企业生产恢复需要时间和准备,这势必会为市场留下炒作的时间和空间。

  如果说“供求关系决定价格”,那么像钢铁煤炭这样产能严重过剩的商品,其价格原本没有大幅上涨的基础,但并不排斥一定程度的上涨,因为市场是波动的。无论是跌的时候还是涨的时候,市场都会出现“过度现象”,这在经济学中被称为“反射原理”。现在,商品市场上发生的恰恰是这样的“反射性”,过低的价格开始恢复性上涨;而且在投机的作用下,上涨显得气势如虹。

  当然,从国内大中型钢厂焦炭、炼焦煤的库存可用天数来看,目前该数据处于历史低位,存在较明显的补库需求。但是,从供应链的角度出发,如果提高物流效率,减少各个环节的库存,使中间环节达到“零库存”的话,目前市场根本不存在短缺。

  警惕去产能之路陷入循环反复当中

  按照历史经验,如果钢厂利润持续下降,高炉开工率预计会有一定比例的下调,对原材料需求也会下降。但当前我国钢铁行业的去产能,是去落后的产能,还未进入到去过剩产能的阶段,所以钢铁煤炭的实际需求量并未大幅削减。

  不难看出,煤炭钢铁行业去产能之路的艰难和反复。2016年下半年,煤炭去产能提速加快,导致供需在短时间内失衡,造成煤价强烈反弹,于是政策制定者开始释放先进产能,而且对于不同的情形下释放多少产能都有详细规定,但这未必能够适应当前市场的供需。一旦将来市场供需再度失衡,管理层可能不得不对政策细节再打补丁,如此和市场反复博弈,大多数时候政策只能跟随在市场后面。虽然去产能这一大目标毫无疑问是当前中国经济亟须解决的问题,但是具体到如何去产能,以及如何确定合理的去产能目标,可能还需要更多的实践验证。尤其是政府和市场之手各自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也是在去产能过程中须要反思的问题。

  这一轮,煤价上涨增加了钢铁企业的成本,因此钢铁企业齐声呼吁煤炭企业扩产;下一次,钢铁涨价如果触动下游行业的利益,也不排除会有相关利益方呼吁钢铁企业复产。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第一大任务,去产能之路要警惕陷入循环反复之中。

  未来发展将何去何从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将长期保持中高速水平,钢材消费会在峰值平台区持续较长时间,钢铁供给过剩的格局短期内不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钢材价格持续上涨态势缺乏足够支撑;煤炭由于可被清洁能源替代等因素,需求增长空间有限。可以判断,倒逼钢铁煤炭过剩产能退出的市场环境,不会因价格一时涨跌而出现根本性变化。

  事实上,下游钢铁厂商当前受到煤炭供应量的限制,很大程度上缘于双方在去产能工作推进过程中的不同步调。如何统筹处理好“去产能、保供应、稳价格”三者之间的关系,稳步推动煤炭钢铁等相关产业的健康发展,已然成为政府管理部门当前不容忽视的亟待解决问题。

  短时期内,钢材、煤炭价格的不同程度回升,有利于钢铁煤炭企业扭亏增盈。这种变化与积极推进去产能工作是分不开的。但同时,这也确实会对一些地方和企业去产能的决心产生不利影响,已经减产和停产的企业也会有意复产,进一步增加化解过剩产能的难度。但是,相关方切勿被眼前的价格上涨“一叶遮目”而忽略了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层次问题:限产并不等于去产能,而涨价也不意味着竞争力提升;要真正医治产能过剩的“痼疾”,还需要更为精准和深入的对症下药。

  因此,笔者对我国未来坚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几方面建议:一是在产业方面,通过调整价格、整合淘汰企业、拓宽外部市场等措施,力促过剩产能有效化解不松懈,鼓励产能过剩行业积极推进优化重组战略。二是在调控方面,通过促进房地产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等措施,既要全面协调发展,也要联动控制,达到改善市场供需不平衡的目的,进而使得价格保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三是在资本方面,通过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完善融资功能、有效监管市场、保障投资权益等措施,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程中保障供给的稳定性。

  • 用户注册

    扫码注册或下载尊嘉金融App注册
  • 极速开户

    2分钟填写开户信息,即时开户成功
  • 0佣交易

    随时随地开启港美A股0佣金交易

1个账户、1笔资金
0佣金买卖港股、美股、A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