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沪港通:一桥架沪港 资本更融通

原标题:一桥架沪港 资本更融通(经济聚焦)

  体验更丰富

  两年前的11月17日,沪港通正式起航。原本相对独立封闭的A股市场向世界开了一道“小口子”,却是资本市场对外开放迈出的历史性一步。

  如今,只要开通了港股通权限,内地的普通投资者打开交易软件,可以很方便地用账户上的人民币买到港元计价的香港市场股票。港股通,正让中国老百姓的财富配置变得日益多元化、国际化。

  制度设计:成本最小化,效应最大化

  与贸易开放不一样,股市跨境互联互通涉及监管、外汇、法律、交易系统、税务等多方面复杂问题,考虑稍不周,就可能带来系统性风险。从这个角度回看,沪港通之所以能够顺利推出,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其精巧的制度设计。简言之,就是成本最小化,效应最大化。

  成本最小化,对于投资者来说,意味着便利、效率和实惠。沪港通开启之后,投资者可以使用沪市人民币普通股账户进行交易,交易过程与买卖A股基本一致,一键搞定。而且,投资者进行港股通投资不受换汇额度限制,也不用经历“人民币—港币—人民币”的资金流转,一币连两市,减少了两次货币兑换过程的“蚀汇差”。

  成本最小化,对于资金流动来说,就是“交易过境,资金不过境”。以港股通为例,内地投资者买香港股票,只是通过内地券商下单,交易在香港撮合。但是钱、账户仍然在这边。沪股通方面,海外投资者来上海市场买股票,也是同理。不是每笔交易都需要资金的跨境流动,而只是两边交易的净量,由中国结算和香港结算进行清算。这样,就避免了资本的大进大出。港交所集团行政总裁李小加近日就表示,这种独特的创新交易模式,是深港通沪港通最核心的竞争优势。

  成本最小化,对于监管来说,就是“本地原则为本,主场规则优先”。这让两地投资者可以最大限度地沿用自身市场的法律、法规、交易习惯投资对方市场,在监管透明、风险可控的前提下迈出双向开放的脚步。当投资者到了对方的市场,就应遵循对方市场的规章制度与交易习惯,同时也享受对方市场监管机构的投资者保护。

  两年来,两地监管机构为了沪港通的顺利开通,开展了大量监管合作、执法互助的工作。自2014年11月17日沪港通开通至今年8月下旬,中国证监会共办理涉港协查请求案件138件,双方相互提供通力协助。互相长期持续监管的互助是沪港通成功的核心基础之一。

  能够有效管控风险的开放才有生命力,能够给投资者带来方便的创新才有生命力。沪港通两年运行,是对这句话的生动诠释。

  市场运行:投资者对这一新机制的熟悉程度与日俱增

  目前,沪港通的总额度已取消,但仍设置了沪股通130亿元人民币、港股通105亿元人民币的每日额度。两年来,从交易情况看,沪股通的日均成交额50亿元左右,港股通的日均成交额20多亿元,所占比例也比较小。

  如果由此得出沪港通“热度”有点不够的结论,就没有抓住重点。

  一方面,从交易额的变化可以看出,沪港通的“热度”其实是稳中有升,投资者对这一新机制的熟悉程度与日俱增。另一方面,平稳的开局,本身就是最大亮点。这两年来,国际金融市场风云动荡,A股也曾出现巨幅震荡,但沪港通这座大桥依然结实稳固。正如一家香港媒体所评价:沪港通越是冷静理性,越是代表一个好的开局,它为进一步双向开放创造了更大的可能。

  市场层面之外,沪港通在运行机制上的变化更值得关注。

【1】【2】

下一页

  • 用户注册

    扫码注册或下载尊嘉金融App注册
  • 极速开户

    2分钟填写开户信息,即时开户成功
  • 0佣交易

    随时随地开启港美A股0佣金交易

1个账户、1笔资金
0佣金买卖港股、美股、A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