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报道称,国资委已经全面梳理出中央企业需要专项处置和治理的“僵尸企业”和特困企业2041户,涉及资产3万亿元,这是一个巨大的数字,而且仅是“央企”,如果包含整个国企在内,可以想象僵尸企业的数量与资产规模会更大。
近年来,国企发展面临不少挑战,其中僵尸企业、杠杆率过高、产能过剩以及生产效率过低等问题比较集中。因此,当前大力推进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大重点就是国企改革。在去年8月份中国政府制定《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以后,到目前为止已经形成若干文件为配套的“1+N”政策体系,推动国企改革不断前进。
但是,一些基层官员在国企改革问题上认识依然不够清楚,这影响了改革的进程;其次,地方也无需为国企改革不利或者缓慢而负责,这也削弱了他们的改革动力。这主要是与当前的改革特殊性有关,国企改革进入深水区,剩下的都是非常难啃的“骨头”,再加上当前宏观经济下行压力比较大,导致在国企改革问题上比较被动,急不得,但又不能等,所以在进程上比较慢,再加上当前的改革不是一刀切,而是各地因地制宜的创新,需要更多的时间探索。
国企改革需要加速,这种加速并不是要求改革一蹴而就,而是必须将国企改革置于重要位置,将更多的精力与资源投放在国企改革领域,以更全面的准备与布置让改革提速。这是因为,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棋局中,国企改革是重中之重,是必须牵好的“牛鼻子”。当前中国的结构调整也到了关键时刻,外部环境创造的改革机遇可能发生变化,因此,国企改革应该提速。
国企改革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而不仅仅是某个企业或部分企业的问题,正确认识到国企改革的系统性,才能做到改革有的放矢,而改革系统性的推进反过来也会为改革提速创造条件。
目前看,国企改革应该分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即“三去一降一补”以及清理僵尸企业,这属于外科手术。供给侧改革主要对象是部分国有企业,他们是去杠杆、去产能以及清理僵尸企业的重点对象。这些企业主要分布于地方,由于一些地方保护主义与地方利益,当地政府改革动力不足但阻力很大,目前进展还需提速。
第二个层次是国企制度改革,即正确处理政企关系,提高国企公司治理水平与市场化程度,最终成为公平竞争环境中的市场主体。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提出新一轮国企改革顶层设计,比如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进分类改革,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等等。目前中央直管央企在这些方面改革落实较快,兼并重组有序进行,尽管属于行政主导,但改革的根本是为了提高效率。
第三个层次,打破国企垄断,减少国家限制与补贴等。减少仍然存在的管制、垄断和限制,这会有利于市场公平竞争以及效率的提高。2013年,中国在上海设立首个实行负面清单制度的自贸试验区,去年推广至广东、天津、福建,最近又在7个省设立7个自贸试验区。在这个过程中,中美双边投资协定谈判(BIT)也在持续进行。逐渐在全国实施负面清单制度,打破更多国企垄断与行政管制应该是中国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
第四个层次,就是在完成国企改革并取消更多政府管制之后,剩余国企通过提高国有资本效率以及创新体制机制,置于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下,把国企做强做优做大,而不是继续通过政府扶持、干预来“壮大国有经济”。这一长远目标与当前中期改革并不矛盾,应该是一个国企改革的终极目标。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把国企做强做优做大很容易被误解为在总量上壮大国有经济,事实上,其本义是把“国企”做强做优做大,而且这些“国企”应该是国企改革之后——即清理僵尸企业、进行分类改革、提高国企公司治理水平与市场化程度之后——所剩下的“战略性国企”。十八届三中全会曾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之一是“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意味着未来国企将成为市场中公平竞争的一分子,不可能再垄断生产要素或者某个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