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网】(记者 周东旭)一份超过1.5万人的问卷调查显示,外地农村户口人群的各项社会压力感最高最严重,本地城市户口人群的各项生活压力感最低。分区域看,长三角城市群的生活压力感低于京津冀城市群,京津冀又低于珠三角城市群。
12月1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发布《社会心态蓝皮书: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6)》,分析了2016年8月1日到9月30日的有效成人问卷15870份。其中,男性8542人,占53.8%,女性7328人,占46.2%。
调查人群以受过大专以上高等教育、本地户口的青年为主。其中,高中及以下占36.9%,大专(含在读)占25.5%,大学本科(含在读)占33.7%,研究生(含在读)及以上占3.9%。本地城市户口占34.6%,本地农村户口占40.3%,本地户口占到约3/4;外地户口占1/4,其中外地城市户口占8.1%,外地农村户口占17.0%。
报告中的生活压力感包括经济压力和家庭人际关系压力两个维度。经济压力主要来自住房、交通、医疗、物价、收入、工作或学业、自己和家人健康、自己或家人就业,老人赡养、子女教育、物价的压力;家庭人际压力主要来自家庭成员关系、邻里同学同事关系、婚姻和恋爱的压力。
不同群体的压力感
经过调查评分测算,分析结果显示,经济压力感总体上要大于家庭人际压力感,物价、收入、子女教育、医疗、健康、交通为主要生活压力源。其中,物价、收入上的压力感均超过4分,是第一和第二位的两大压力源。另外,子女教育、医疗、自己和家人健康、交通也都排列在高压力感前几项。
报告认为,学历较高、较为年轻的当地人,他(她)们的生活压力感主要是经济压力,物价、收入、子女教育是个人需求中面临的最大忧虑和压力。
从性别看,报告显示,男性比女性在经济和家庭人际上有更高的生活压力感,但在物价、子女、健康、家庭成员关系、就业方面的压力感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其中,对于男性来说,来自交通和住房的压力感较重。
从户籍分布看,报告发现,外地农村户口人群感受到的生活压力感最大,本地城市户口人群的生活压力感最小。本地农村户口人群,住房压力感高于本地城市户口人群但低于整体平均水平,其他各项压力源上,和外地户口人群一样,各项生活压力感都很强,高于整体平均水平。
不同区域的压力感
从区域来看,报告显示,除了住房压力感,西部地区的总体经济压力和家庭人际压力以及其他各项生活压力感几乎超过或接近了全国平均水平,特别是物价和各项人际压力方面尤为严重。
东部地区的住房生活压力感超过全国整体水平。报告称,环渤海和东南地区的住房压力感较为严重,超过整体水平;在交通压力感方面,环渤海和西南地区较为严重,超过整体水平。
一线北上广深四大城市的经济压力源远远高于其他城市,最大生活压力源从高到低分别是物价、交通、收入、住房、教育、医疗、赡养老人、健康。报告发现,一线城市的就业压力感和二三线城市保持同一水平,但低于四线及以下城市。其他经济方面和家庭人际的压力感,一线城市均高居其他城市之上。
其中,三线城市相较于一二线、四线及以下城市以及整体水平,在经济压力感、家庭人际压力感上均为最低。也有研究认为三线城市普遍宜居,而二线城市宜居欠佳。但是,报告将二线城市细分为二线发达、中等发达、发展较弱城市,再与三线城市比较后却看到,虽然二线发达城市在住房、交通和赡养老人方面有较高的生活压力感,但在其他经济压力感上,特别是家庭和人际压力感低于三线城市。
报告认为,南京、杭州、宁波和重庆的总经济压力感不仅低于整体水平,而且低于4分,从生活压力感角度考虑,或许可以称之为宜居城市。报告将一线城市界定为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二线城市为32个,其中二线发达城市8个,包括重庆、杭州、南京和济南等,二线中等发达城市16个,包括成都、武汉等。
城市群之间的比较显示,与京津冀、珠三角相比较,长三角城市群的生活压力感各项压力源最低。京津冀的生活压力感虽远高于整体水平,但低于珠三角。其中,深圳的总经济压力感超过北京,尤其是物价和收入的压力感很高,住房压力感接近北京。
报告认为,长三角城市群以上海为中心,包含了像杭州和南京这样充满活力的二线发达城市,长三角城市群不但在经济社会各个方面和领域表现出了更好的协同发展态势,而且民众的经济和家庭人际生活压力感均较低,具有更好的身心健康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