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焦点众议丨风来“霾”散 北大教授说“凑合活着吧”

  “风终于来了!”一早起床,北京人民欢欣鼓舞。今天,小编要和大家来拉一拉这些日子的十面“霾”伏。

  华北地区持续雾霾成为从上周末以来中国舆情的焦点。此次雾霾浓度强,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超过七分之一的国土被雾霾笼罩。抱怨、自嘲、愤怒、担忧……一时间,各种声音充斥网络。

  有网友说,“小时候总以为自己是祖国的花朵,长大后才知道自己是祖国的绿萝。”

  有人调侃北京人“厚德载雾,自强不吸,霾头苦干,再创灰黄!”的精神;有人质问,“你为什么来北京?你为什么留在北京?”

  可是你以为你还可以逃离吗?网友说,“你想多了…高速公路全线关闭,航班全部取消,你说你还能去哪?想走?没门!有门你也看不见!”

  小编也曾喜欢北国大地清冷的秋,走在深夜二环边上的胡同里,抬头望见苍劲的枝丫映着繁星,站在景山上,俯瞰夕阳下的紫禁城泛着金黄色的光。可最近,望一望窗外,看到的也只有浓到化不开的雾霾

  不禁顿生悲凉。

  雾霾元凶到底是啥?

  咱们先听专家说说雾霾是啥吧。

  【国家化工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总工程师方德巍】:雾霾的元凶很清楚,多环芳烃和再生的PM2.5。煤炭挥发分而产生的多环芳烃是PM2.5的原始结构,也是PM量里最广的源头。

  【澳大利亚国家工程院院士、能源专家刘科】:散煤燃烧是雾霾的第一元凶。世界平均煤炭集中利用度是60%左右,欧美日等能达到90%以上,但我国煤炭集中利用度不到50%。散烧一吨煤的污染是大型锅炉超净减排后的10~20倍左右。

  【北京工业大学教授程水源】:根据北京市大气PM2.5污染源解析结果,在PM2.5的本地污染源贡献中,机动车排放占比为31.1%,燃煤占22.4%,工业生产占18.1%,扬尘占14.3%。可以看到在本地污染源中,机动车排放的占比最高。

  【国际关系学院公共管理系副教授储殷】:我国目前的农业生产中存在着普遍的滥用化肥农药的现象,每亩地化肥的使用量是欧洲粮仓丹麦的四倍,大量过量使用化肥不仅造成食品的质量和安全下降,而且也会导致空气中氨排放越来越多,从而加剧了雾霾的现象。

  专家们说,雾霾的源头是散煤燃烧,是汽车尾气,是农业化肥。这是明显的人为灾害,可是12月1日,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发布的《北京市气象灾害防治条例(草案修改第二稿)》中却将雾霾列为气象灾害。

  等风来

  霾与风可谓有着剪不断的联系。

  【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王开存】:近些年,在北京气象台观测到风力在降低,与过去相比,低了每秒0.7米,这种降低有气象台站周围障碍物遮挡的影响,也有气候变化的影响。对于霾来说,风来,霾散,但是现在风速低,污染不变或增大,都会让霾加重。

  【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从地理分布上看,尽管中国有非常广袤的国土,但是产能过剩行业比较集中地分布在淮河以北,尽管在长江以南,在华南地区也存在,但这些行业似乎特别集中在北京的周边,所以北京雾霾比上海严重,上海雾霾比深圳严重。在北京不管是南风还是北风都有雾霾,除非是非常大的风,否则的话雾霾总是消散不了,也许是因为地理分布上这样的分布状态。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马学款】:此次雾霾天气形成的气象原因主要还是12月中旬以来,北方地区冷空气势力弱活动少,地面风力较小,逆温明显,大气处于一个静稳的状态,空气污染水平和垂直扩散条件较差,因此形成了比较严重的雾霾天气。22日有一次冷空气过程影响华北,雾霾天气将被驱散。

  果然,华北人民盼星星盼月亮,终于在今天盼来了一场救命的西北风,霾也该散了。

  霾散了,痛还在

  虽然此轮雾霾已散,但随时有再次来袭的可能,并且其对群众身体健康、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国际形象的影响将是持久的。

  英国《柳叶刀》杂志发文称,雾霾使得中国的人均寿命减少5.52岁;美国伯克利大学的物理学家说中国每天有4000人死于雾霾导致的肺癌、中风。众多外企对来华工作人员开出针对雾霾的“危险津贴”。如果雾霾成为长期的,如北京这样的都市将发生什么?小编担心北京大学国发院经济学教授汪丁丁预计的“逃离潮”会加速到来。

  【汪丁丁】:首先,人口将从大都市向雾霾尚可忍受的中小城市或山区迁徙;其次,如果国内的生存环境持续恶化,势必诱致中高收入群体(以及低收入但年轻的群体)移民海外。不难想象,最适合移民海外的是那些敏感地不喜欢本国生活条件并且具有高学历从而很容易被他国“拉出去”的那些人。可是,这就是所谓“脑流失”呀。根据报道估算北京地区的雾霾导致的经济损失大约在700亿(每年)的水平。根据拇指规则,家庭收入的六倍大约是家庭财富。与此类似,我估计,每年700亿元的收入损失,它的六倍,也就是大约5000亿元,是长期的损失。

  治理之失

  对于雾霾的治理投资不可谓不大,但效果究竟如何呢?想来这也不用小编多言了。

  【中国世界经济学学会理事王福重】:北京为治理雾霾,已经投入几千亿,未来据说投入更多。但坦白说,就降低PM2.5而言,几乎没有任何效果,雾霾呈逐年加重趋势。原因是,周边地区的有关生产活动处于升级扩大过程中,雾霾排放相应一直增加。

  除了控制污染源,如何实现跨区域的协调治理也不容忽视,毕竟雾霾并非囿于一地。

  【刘科】:对于散烧煤和劣质柴油来说,在排放端上进行监督与控制是非常困难的,不仅管理成本巨大,而且还面临着监管环节上的严重寻租问题,要解决排放的问题,关键不在于排放的端口,而在于燃烧的进口。

  【程水源】:北京市重点控制机动车污染是十分必要的。其他重要措施包括大力压减燃煤、民用散煤清洁化、燃煤小锅炉和“散小乱污”企业的淘汰治理、建筑施工扬尘管控等。

  【王福重】:雾霾不会自动消散,根本是个利益问题。没有补偿,产生雾霾的生产不会自动停止。北京人民呼吸新鲜空气的权利,并不高于周边人民经济发展生活改善的权利。除了支付污染对价,北京还可以把部分周边急需,而自己已经过多的产业转移到周边。比如一些高等学校、科研单位,部分新技术产业。这是双赢:周边获得了原本稀缺的资源,产业结构提升,就业增加,同时减少对污染产业的依赖,北京则可以改善环境。这也许应该是区域协调发展应有之义。区域差距过大,必然产生冲突,雾霾是一种特殊的冲突形式。行政区划可以区分分成甲省乙市,但空气是流动的,不分甲乙、囿于一地的治霾,是刻舟求剑。

  政府的责任

  当然,立法是前提,执行才是关键。

  【环境问题专家王军】:解决雾霾的第一责任人应该是政府,政府是主力,通过制订法规,实施大气污染防治法,成为公共利益的代言人,通过法律来维护空气的清洁。

  【储殷】:限号、限行、停产、停工,到底于“治霾”有多大帮助?值得反思。不能总把治理成本一股脑地推卸给老百姓,而不去真正地面对问题、解决问题。有的地方甚至通过不让老百姓戴口罩、不让小孩子停课来掩饰严重的雾霾,维护表面的稳定。在很多时候,这是比雾霾更让老百姓难以接受的地方。

  国际上曾经受雾霾攻占的城市不在少数:伦敦、纽约、莫斯科……以鲁尔区为例,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德国创造了举世属目的“经济奇迹”,也让该区雾霾不断肆虐。

  【留德学者杨佩昌】:德国对雾霾的治理法律严、实施硬,法律法规的实施没有任何商量余地。1971年,大气污染治理首次纳入联邦政府的环保计划,1974年,德国第一部《联邦污染防治法》颁布,对S02、H2S和No2开始执行严格的污染限值。该法经过多次修改和补充,已成为德国最重要的法律之一。

  在治理雾霾的过程中,德国政府积极促进能源转型、环保能源开发、严禁废气废水排放、积极推进废水及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等,而且加强大了执行和监督力度。

  此次中华大地遭遇“霾”伏,希望对公众和政府是一场痛的领“雾”,希望我们以后不用挖空心思找各色防霾神器。

  不用再像汪丁丁所说,“凑合活着吧。”

  • 用户注册

    扫码注册或下载尊嘉金融App注册
  • 极速开户

    2分钟填写开户信息,即时开户成功
  • 0佣交易

    随时随地开启港美A股0佣金交易

1个账户、1笔资金
0佣金买卖港股、美股、A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