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当下,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难以为继,同时,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渐减少,中国劳动力优势开始丧失,且资源环境的约束不断增强。
福建农林大学兼职教授、高级统计师姚美雄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专访时提出,服务业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中国应对经济下行压力、扩大就业、化解产能过剩、抑制房地产泡沫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
他建议,中央把“新五化”升级为“新六化”即服务业化、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以此提高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从“新五化”到“新六化”
第一财经:您提出要把“服务业化”加入“新五化”,升级为“新六化”,是出于什么考虑?
姚美雄:中国对现代化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提高,从“旧四化”到“新四化”,又加上“绿色化”升级为“新五化”。当前,全球经济正向服务经济转变,中国经济也从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转型,把服务业化纳入现代化重要组成部分恰逢其时。因此,我建议中央把“新五化”升级为“新六化”即服务业化、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绿色化。
从中国的现实看,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根本症结在于粗放型增长模式难以为继,同时叠加了人口危机。由于未富先少、未富先老,目前,中国劳动力优势开始丧失,而且资源环境的约束不断增强。
在这样的背景下,应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大力推进服务业化,加快实现由出口导向、投资拉动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向以内需为主、消费拉动、创新驱动的以服务业为中心的集约型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服务大国转变,是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非常关键的一步。
中国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无疑需要协调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然而,仅靠“新五化”同步发展,还难以实现现代化,还必须大力推进服务业化,实现服务业化。
服务业是现代生产力发展的枢纽和主动力,各种生产活动只有在服务意识的支配下,借助于特定的服务手段、服务工具和服务内容等才能生产出来、销售出去,从而实现价值。
“新五化”也与服务业化密切相关。如服务业化是实现新型工业化的重要保障,发展先进制造业需要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撑,强化研发设计、市场营销等服务环节。没有服务业化的提升,绿色化就难以落实到位。
第一财经:过去多年,中国的服务业也有了快速的发展。将“服务业化”列入“新五化”,会带来什么变化?
姚美雄:服务业化是指服务业由产业支撑转变成主导产业的过程,是服务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以及服务业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数中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
过去多年,中国的服务业确实有了很明显的增长。根据统计,2015年,中国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50.5%,服务业从业人员占整个从业人员比重为42.4%,跟我们自己相比确实是增长迅速,但从国际上看,仍然大大低于发达国家70%以上的份额,甚至比同等收入水平发展中国家低10个百分点左右。
中国要实现产业升级,走向中高端,成为国际大国和强国,必须在研发、信息、文化等服务业领域上发力,成为服务业大国和强国,服务业要由产业支撑转变成主导产业,以改变目前处于国际分工和产业链低端状态。否则只能在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继续充当打工仔角色,获取廉价利益,付出的是高昂的污染环境代价。
体制障碍制约服务业发展
第一财经:您认为,中国服务业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姚美雄:从总体上看,服务业供给不足、比重偏低、结构落后、质量不高、竞争力差和国际贸易逆差大等问题仍很突出,服务业发展的滞后,成了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瓶颈 ”。
当前服务业发展缓慢,最大制约是体制机制障碍,根源在理论认识上的不足。传统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只有工业、农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和邮电算作是物质生产部门,服务业的许多领域不创造价值被当作非生产活动,这个理论一直影响到现在。
至今在不少地方、不少部门,服务业还没有真正被当作一个重要产业来看待,认识上依然存在重产品轻服务,把服务业的不少领域当作公益性、福利性或纯意识形态的思想比较严重。这直接导致服务业许多行业过于依赖政府的投入,缺乏自我发展机制。
另一方面,政府财力有限,福利性服务事业支出常常不得不让位于生产性支出,不少服务业领域发展经费捉襟见肘,造成服务业发展缓慢。同时也导致不少地方和部门在发展经济的思路上,重工业轻服务业的现象依旧,对服务业发展的支持多数只是停留在口头上,出现了服务业税负和用电、用水、用气等高于制造业现象,影响了服务业的发展。
从三大产业来看,目前中国制造业产出已占了世界的20%,众多低端产业已在全球占据支配地位,一般工业产品供应充足,不少行业还存在严重产能过剩现象,进一步发展空间有限。同时,农业的需求弹性较低,农业与工业再保持高速增长将相当困难。
而服务业众多领域却供不应求,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国际经验表明,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当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时,居民消费将由物质型消费向服务型消费升级,服务消费将会出现快速增长。目前中国人均GDP达8000美元,服务业将呈现加快发展态势。
服务业作为潜力最大的产业能否继续快速发展,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整个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作为中国最大内需潜力所在,服务业化的发展将使中国发展由外在推动转变为内生驱动,为世界经济发展带来新动力。
服务业化可有效减雾霾扩就业
第一财经:这几天北京又是雾霾笼罩,而且不止是北京,全国越来越多的地方空气质量堪忧。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服务业更有其急迫性。
姚美雄:是的。传统粗放型增长方式带来了过度消耗能源资源以及严重污染生态环境的问题,在中国已经集中出现。服务业是“无烟产业”,具有知识密集、技术含量高、能源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特点,是典型的低碳经济、绿色经济。服务业的加快发展可以带动着整个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业态创新,实现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从就业来看,服务业化是是扩大就业的主要渠道。服务业是吸纳就业的天然“蓄水池”。与其它产业部门相比,服务业具有就业弹性大、劳动密集、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并存的特点,能够吸纳各种不同素质的劳动者。
中国是人口大国,就业压力始终存在。近年来,就业市场呈现大学生就业难与企业招工难并存格局,症结在于教育与经济发展脱节。教育实行精英教育,而经济发展却长期停留在粗放型增长方式,造成整个社会对熟练技工需求量大,对高端人才需求量较小,尤其是服务业发展滞后,提供就业岗位能力弱。
除了环境和就业外,服务业化也是化解产能过剩和抑制房地产泡沫的需要。产能严重过剩和房地产泡沫是当前中国经济棘手的两大难题。尤其房地产泡沫已成为当今中国政治经济生活中基本矛盾的重要根源,已危及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房地产产业链长,抑制房地产泡沫,不管是硬着陆还是软着陆,都会导致经济增速放缓,产生较大规模失业人员和地方财政收入减少。服务业加快发展可以充分吸纳因化解产能过剩和实现房地产市场软着陆而下岗的人员,并保持经济增长平稳。
目前,中国服务业无论是在增加值还是在就业上都已超过制造业,超过工业,成为国民经济第一产业,已经从产业支撑逐步转变成主导产业,从国民经济配角转变成主角。同为国民经济三大产业,农业、工业在现代化建设中都有具体发展目标要求即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工业化,而作为主导产业的服务业却没提更高发展目标要求,这亟需调整和改变。
(原标题:专家建议将服务业化列入“新六化” 可有效减雾霾扩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