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险资成金融市场焦点“举牌潮”能否持续

  以万科股权争夺为标志,2016年险资都处在舆论漩涡之中。但在资产配置压力下,险资依然在资本市场呼风唤雨。有券商统计显示,自2015年至今,已有约127家A股公司遭遇“举牌”,举牌次数达253次。

  作为举牌资金重要来源的万能险,在监管压缩“中短存续期”产品规模之下,在未来几年,将失去巨量保费流入;另一方面,由于部分险资介入上市公司的控股权之争,对于险资投资二级市场,未来从资金端也将有更严格的监管举措出台。

  “我最担心的是,目标是管‘坏孩子’,捎带着‘好孩子’也不能正常做业务了。”一位保险资管公司相关负责人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这样表示。伴随着监管政策的趋严,持续一年多的“举牌潮”近期似乎逐渐冷却下来。

  资产配置荒下,险资的“举牌潮”还会持续吗?

  举牌概念股遇“黑色星期一”

  从“土豪”到“野蛮人”,是险资资本市场上的标志性符号,但此前险资二级市场上掀起的一波波的举牌行情,也可能使其成为暴跌的重灾区。2016年12月3日,一位证监会人士痛批“野蛮人”后,险资遭遇“黑色星期一”。

  “显著的影响是,但凡举牌概念的股价都面临不同程度的下跌,还出现几个跌停的举牌概念股。”针对舆论环境变化对险资的影响,一位保险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

  一位券商保险行业分析师向记者坦言:“无论是从监管政策、还是舆论环境而言,都是针对以前海人寿为代表的几家民营背景的保险公司,而大型的保险公司,目前并没有从二级市场上去追求控股权的行为。从政策层面上,监管也并不鼓励保险公司去追求控股权,而是鼓励其作为财务投资者。”

  相对于“野蛮人”,平安、太保等大型保险公司可谓“血统正宗”,对于当下险资所处的尴尬局面也显得更有发言权。

  太保寿险董事长徐敬惠对记者表示:“险资的投资期限长、策略稳健,为稳定资本市场起到了重要作用。”他同时认为,近期有一小部分保险机构采取较为激进的投资手法,被市场视为“野蛮人”,造成了有损市场、行业形象的负面影响。

  此外,平安人寿董事长兼CEO丁当表示:“根据2016年三季度末保险资金股票投资数据统计结果,保险资金持有的股票投资中,市盈率高于20倍的股票投资额仅占险资全部股票持仓额的28%,应该说价值投资险资投资的主流,并且险资投资期限较长,策略稳健。”

  新华保险副总裁杨征表示:“权益投资方面,新华保险将继续坚持基本面投资和交易性投资的原则,在交易中严格控制买入成本。”杨征还强调,在资产配置荒的压力下,大家不应为博取超额收益而放大风险。

  “举牌潮”出现有三大原因

  随着市场利率步入下行期,资产配置荒下,险资增加权益投资配置成为一大趋势。在此背景下,险资举牌进入密集期。

  “未来一段时期,低利率、资产配置荒依然存在,甚至还会出现一些新的挑战。”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曹德云在接受记者专访时指出:“9月末,保险资金投资收益达到3.95%,如果按此折算全年收益,大概是5.3%。”

  一位保险资管公司人士告诉记者:“对于险资投资来说,债券市场在利率持续走低的过程中,未来2~3年很难看到利率向上的趋势。一般而言,保险公司对信用风险的控制比较严格,尽管如此,我们今年也遇到过暂时无法兑付的情况,而在往年从来没有出现过。”

  上述人士还指出,与银行理财产品相比,保险产品对利率的变化迟滞性最强,利率向下调整速度也最慢。“这与行业内的小公司太多,过度竞争有直接关系”。因此,保险公司资金的获取成本,并没有随市场利率的下降而下降。

  “在这种背景下,再好的资产配置,能做5.6%~5.7%收益率已相当不错,这之间有1个点的利差。”上述人士认为,“对整个行业来说,举牌是权益投资的一种方式的发展,也可以说是行业自去年以来在资金运用上的一种创新。”

  除了市场利率环境的变化,“举牌潮”的出现还被业内归结为三大原因。

  一是在会计准则的层面上,险资通过不断加大持股比例,当股权投资比例高于20%后,可以实现长期股权投资的权益法入账,这样既能规避股票价格波动对账面资产的影响,又能分享上市公司的净利润。

  二是从“偿二代”角度而言,列入长期股权投资、加大蓝筹股投资都能降低“偿二代”下的资本消耗。

  三是监管政策的放开也为险资举牌松绑。去年,保监会放宽了保险资金投资蓝筹股票监管比例,“将投资单一蓝筹股票的比例上限由占上季度末总资产的5%调整为10%”,这也为保险公司举牌优质上市公司提供了条件。

  险资运用将更受限制

  前述券商分析师认为,举牌概念股杀跌,是市场对于监管层痛斥“野蛮收购”的反应。不过,也有市场人士认为,考虑到股价稳定等情况,此类资金后续继续加码的可能性不大,同时会在监管层的干预下有序退出。

  即使“举牌潮”的出现自有其内在的逻辑,但在监管政策、舆论环境等持续影响下,险资举牌”的行为正在被动、或者主动改变。

  从政策层面上讲,2016年以来,为规范万能险业务发展,落实“保险姓保”的政策理念,保监会密集出台了《关于规范中短存续期人身保险产品有关事项的通知》等多项规定,对万能险的规模、经营管理等进行了限制和规范。

  一位保险资管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从财务投资的角度,基于公司的投资决策看好行业、特定公司,为了一个合理的投资逻辑,分析等,举牌本无可厚非。但一方面加杠杆,且并不是定义为财务投资者,而是以控制股权为目的,举牌就变质了。”

  事实上,多位保险资管界人士都对记者这样表示:支持保监会限制不理性的投资行为,杜绝行业内恶意收购的现象。但同时,业内人士对于监管趋严也表达了担忧。

  “保监会下一步采取什么措施,我们也在观察。目标是管‘坏孩子’,捎带着‘好孩子’也不能正常做业务了,这是我最担心的事情。”上述负责人对记者表示:“在现在整个环境下,险资后续在二级市场肯定会低调一些,不能在这个风口浪尖上继续发起‘举牌潮’,可以说险资运用更受限制。”

  此前,保监会副主席陈文辉在接受《人民日报》记者采访时透露,险资运用将有系列举措出台,包括进一步明确保险资金境外投资相关标准,强化对万能险经营的刚性约束,“会对投资领域进行比例控制,必要时降低审批利率上限。”

(原标题:险资成金融市场焦点“举牌潮”能否持续)

  • 用户注册

    扫码注册或下载尊嘉金融App注册
  • 极速开户

    2分钟填写开户信息,即时开户成功
  • 0佣交易

    随时随地开启港美A股0佣金交易

1个账户、1笔资金
0佣金买卖港股、美股、A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