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希望,除了为这个国家提供了一个娃哈哈、提供了那么多税收之外,能为这个时代提供的最大价值是更新观念。“有一个宗庆后在这儿,大家就会觉得在中国踏踏实实地做商业、做实业,一点一点地积累,还是有希望、有前途的”
宗庆后和他的娃哈哈一直不缺少关注,而近期的焦点则来源于两张榜单。
10月13日,胡润研究院发布了2016年度《胡润百富榜》,其中宗庆后家族以1120亿元的财富排名第五,财富值较上一年度的1350亿元缩水230亿元。而此前的8月26日,全国工商联发布的《2016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报告称,娃哈哈2015年的营业收入为494亿元,同比减少226亿元。
两组数据似乎共同说明了一个问题,娃哈哈正在经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负增长。据企业战略研究人士分析,从当前的市场环境来看,娃哈哈主业已经出现断崖式的下滑趋势,且势头很难扭转,宗庆后的多元化发展已经拖累到主业的增长,如果不能及时做出应对,娃哈哈将面临崩盘的风险。
2010年成为胡润富豪榜和福布斯富豪榜双榜首富,到2012年再度成为“双榜首富”,宗庆后似乎走完了其人生的巅峰时刻。2013年被更年轻的王健林、马云取代后,“下坡路”成为宗庆后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而娃哈哈,这个充满童趣和欢乐色彩的名字,又将何去何从?大器晚成的首富
宗庆后一直被媒体称作“营销大师”“管理大师”,被称作“离市场最近的企业家”。和现在许多年轻得令人惊讶的创业者相比,他的创业史却是一个大器晚成的故事。
1945年,宗庆后出生在江苏宿迁。宗家一度非常显赫。宗庆后的祖父曾是张作霖的财政部长。但解放后,家境变得日益艰难。由于政治原因,父亲找不到工作,全家只能靠做小学教师的母亲一份微薄的薪水度日。
初中毕业后,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宗庆后去了舟山一个农场,几年后辗转于绍兴的一个茶场。再后来,大批知青相继下乡,宗庆后也“随波逐流”。他在海滩上挖盐、晒盐、挑盐,种茶,割稻,烧窑,那时的宗庆后和许多被命运捉弄的年轻人一样,“脑袋里有过各种各样的梦想”,“总想出人头地,总想做点事情”。然而,在偏远的农村,宗庆后一待就是15年。枯燥、辛劳的生活中唯一的调味剂,就是四处找些书来看。
1978年,随着知青的大批返城,宗庆后顶替母亲回到杭州做了一所小学的校工,10年里辗转于几家校办企业,仍旧默默无闻。但42岁的宗庆后却还是雄心勃勃:“要做杭州的李嘉诚。”
或许这就是梦想的力量,让一个人在年逾不惑的年纪还有勇气辞去稳定的工作,开始前途未卜的创业路。1982年,宗庆后向亲朋好友借了14万元,承包了当时连年亏损的杭州上海校办企业经销部,代销冰棍、汽水,还有作业本、稿纸等。宗庆后开始每天蹬着三轮车在杭州街头叫卖冰棍,风里来雨里去。一根冰棍4分钱,卖一根只赚几厘钱。
在送货的过程中,宗庆后了解到很多孩子食欲不振、营养不良,是家长们最头痛的问题。“当时我感觉做儿童营养液应该有很大的市场。”在被命运遗弃了大半生之后,宗庆后紧紧抓住这一次实现梦想的机会,要把消逝在盐地、茶场的青春追回来。
1988年,他们开始为别人加工口服液,1989年成立杭州娃哈哈营养食品厂,开发生产以中医食疗“药食同源”理论为指导思想,解决小孩子不愿吃饭问题的娃哈哈儿童营养口服液,产品一炮打响,走红全国。
就这样,宗庆后从“喝了娃哈哈,吃饭就是香”的营养液起家,打造起后来日益强大的娃哈哈帝国。
1991年,宗庆后兼并了拥有2000多名职工的国营老厂——杭州罐头食品厂,娃哈哈食品集团公司正式成立。
1991年企业产值首次突破亿元大关,达到2.17亿元。
1994年,娃哈哈响应对口支援三峡库区移民工作的号召,投身西部开发,兼并了四川涪陵地区受淹的3家特困企业,建立了娃哈哈第一家省外分公司涪陵公司。此后,娃哈哈迈开了“西进北上”的步伐,先后在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建立了160多家分公司。
1996年对于娃哈哈来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年份。这一年,宗庆后瞄准瓶装水市场,娃哈哈纯净水诞生。有经济学家曾认为,娃哈哈纯净水的出现,是宗庆后搭建商业帝国最重要的一块砖。
随着娃哈哈的迅猛发展,宗庆后的身家也急剧上升。2010年、2012年、2013年,宗庆后3次问鼎《福布斯》中国内地首富。我的幸福感不如员工
在杭州火车站对面的清泰街160号,一座陈旧的六层灰色小楼,被杂乱的居民楼包围。这里就是娃哈哈总部所在地。与其显赫的名声相比,这样的“门脸”堪称简陋。
宗庆后的生活也是众所周知的低调简朴。他不开豪车,不买游艇,不坐头等舱。爱好仅仅是抽烟、喝茶,一年的花销不超过5万元。而现在可能更少,因为“最近把烟给戒了”。
除了生活朴素外,这位71岁的老人至今仍然每天工作16个小时,从早上7点到晚上11点。当被问起自己的业余爱好时,宗庆后说:“已经没有工作之余了。”
身为首富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在媒体的围追堵截下,宗庆后曾经吐出了一句:“我的幸福感不如娃哈哈的员工。”一时间,“首富不如员工幸福”成为热谈。
的确,娃哈哈对于员工的照顾是全方位的。娃哈哈的公司食堂,5块钱就能吃饱吃好。公司批量购买适用房,员工掏少部分钱便可获得分房。公司为单身员工提供宿舍,为已婚员工提供廉租房。此外,每年的股份分红,也是众多员工福利的重要来源,远超一年的工资收入。
娃哈哈提倡“家”文化,他并不避讳自己就是这个大家庭独一无二的“大家长”。而这位家长的确赢得了家人的支持与信任。绵延三年的“达娃之争”中,这一点得到了充分的印证。
2007年,“达娃之争”浮出水面:双方合资10年后,达能发现宗庆后在合资公司之外,又建立起了一系列同样使用娃哈哈商标的非合资公司。达能认为这些非合资公司抢占了自己持股51%的合资公司的利润,便要求以40亿元收购这些公司的51%股权。这一要求遭到宗庆后的拒绝,从而引发了一系列诉讼。
在诉讼的白热化阶段,哇哈哈的员工、经销商都力挺宗庆后。一位高管说:“娃哈哈是个大家庭,宗总就是我们的家长,达能攻击、欺凌我们的家长,比攻击我们还要让人愤慨,作为孩子,我们怎能不反抗?”
另一位普通员工的话则更加直白:“我们是宗总的子弟兵,除了宗总的命令,我们谁也不听,宗总指到哪儿,我们打到哪儿。”
宗庆后坦然地接受这些带着个人崇拜的表达,他把这解读为员工对自己的信任。而这种信任,与员工的幸福指数是分不开的:“员工跟着自己干了以后,生活水平提高了,收入也提高了,企业也在发展。”
而宗庆后做到了这一点:在2009年顺利解决“达娃之争”,购回达能的股份后,娃哈哈这两年收入利润突飞猛进。
宗庆后与女儿宗馥莉严厉而开明的家长
知青返城前,宗庆后从15岁到33岁,在浙江的农场生活了15年,劳作之外唯一的读物便是《毛泽东选集》。他承认自己受毛泽东的影响很深,而这也体现在他管理企业的方式上。
娃哈哈集团高度集中的管理方式常常被外界提及。集团直到现在也不设副总经理,生产、销售等各个领域的管理由十几个部长负责,这些部长都直接向董事长兼总经理的宗庆后汇报。坊间甚至流传娃哈哈集团,“买一把扫把都要宗庆后签字”。
媒体上还有各种段子,比如宗庆后不用电脑,喜欢用“朱批”的文件下达命令,而下属拿到“手谕”时犹如接到圣旨。有人见到其下属经理的一份报告,开头第一句是“根据您的指示……”
创业20多年来,他几乎主持了娃哈哈的所有营销会议,参与了每一次的新产品推广和市场策划,曾“独断专行”推出“非常可乐”,打破红海神话。他一两天就要写一份销售通报,每年在各市场巡回的时间超过200天。
宗庆后强势管理的另一个体现是娃哈哈对销售渠道的控制,这也是宗庆后管理策略的精髓:娃哈哈数万个经销商遍布全国,如何管理终端体系至关重要。宗庆后的解决之道是创立了“联销体”,即编织了一张遍布全国各地近万个一级批发商以及三四万个二级、三级批发商和销售终端营销网,与经销商结成利益同盟体,变一家企业在市场上与人竞争为几千家企业合力一起与人竞争。他制定了严格的经销商制度,一方面让经销商有钱赚,另一方面充分保证了娃哈哈集团的利益不受侵犯。
在宗庆后看来:“没有一个核心的领导,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思想,这个企业是搞不好的。”但这位大家长严苛的另一面是浓浓的人情味儿——在他的企业里,他不会因为能力高低辞退员工,因为“人本来就有区别,但能力低的人也有工作的权利”;他每年除夕都与外地的员工一起吃年夜饭,上百桌酒席,他逐一向员工敬酒、发红包……女儿宗馥莉刚从国外回来的时候,严格按照公司的管理规范,开除了几名员工,宗庆后之后找女儿谈话,认为她还未理解中国的人情社会。
近些年,宗庆后已经开始逐渐向管理层放权。“这两年已经在改了。以前是说干就干,现在是让他们先干,干了之后再逐步逐步修正。”
放权的同时,操劳没有停止。和很多将企业出售套现、当上天使投资人、过上超脱日子的企业家相比,如今的宗庆后,仍然过着没有“工作之余”的生活。宗庆后说,自己要是愿意套现,钱只会更多,但他想做的,只有把娃哈哈不断做大,“我们中国几乎没有世界性品牌”。谈到将来,他说,自己很难真正地退休。
他希望,除了为这个国家提供了一个娃哈哈、提供了那么多税收之外,能为这个时代提供的最大价值是更新观念。“有一个宗庆后在这儿,大家就会觉得在中国踏踏实实地做商业、做实业,一点一点地积累,还是有希望、有前途的。”
娃哈哈牵手中央音乐学院推动高雅艺术进校园首富的财富观
2010年,得知自己被评为首富时,宗庆后很平静,觉得这没什么,“就是感觉以后可以省点广告费了。”
从1993年开始,宗庆后就在娃哈哈实行全员持股,这在中国的民营企业里极为罕见。现在,近2万名员工持有娃哈哈的股份。在娃哈哈工作满一年,通过考核的员工,都可以购买一定数量的娃哈哈股份,每股1元,回报率在50%~70%之间,每年分红,很多员工的分红比工资还要高。
宗庆后一直有个朴素的财富分享理念:“有钱人应该创造平台,帮助未富人群共同富裕。”在娃哈哈总部的大厅西北角,摆放着一座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政府为祝贺娃哈哈成立21周年而赠送的雕塑:两只大手在空中呈腾飞状,有力地紧握在一起,底座上写着“强强联手”4个大字。
与政府合作,进行“扶贫式开发”的投资策略,成了娃哈哈集团在大江南北开疆拓土的利器,无往不胜。这个过程中,当地政府招到了优质企业发展本地经济,同时吸纳了大量当地人口就业和带动了农产品销售。当然,娃哈哈也获得了高额利润。
除去“扶贫式开发”、打造利益共同体让各方都受益外,宗庆后也投入了不少公益慈善项目。
尽管一些人对宗庆后的慈善项目持观望态度,认为宗庆后投入慈善的数字与他“首富”的头衔不相匹配。这很大程度上源于不了解。“我们尽量低调,不去宣传自己。宣传炒作慈善的做法,本身动机就不对。”宗庆后说。
事实上,从1987年承包校办工厂创业至今,26年里,宗庆后的慈善捐赠累计已超过5亿元,其中资助教育2.9亿元。不断地“多元化”试错
回溯近年的娃哈哈营收数据,“负增长”正在成为不可回避的现实。
娃哈哈方面认为营收减少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宗庆后女儿宗馥莉掌管的宏胜集团的数据没有并入集团业绩;二是网络谣言以及产品升级带来了负面影响。
在宗庆后看来,饮料行业要走出低谷,恢复良性发展,根本出路在于创新发展,生产出健康安全的产品满足消费者需要。他向媒体表示,近年来娃哈哈投入了大量精力走创新发展的道路,成立了生物工程研究所,组建专业团队研究和开发益生菌菌种,并组织科研人员对中医食疗进行研究,准备开发保健食品。
早在2010年时,宗庆后就曾公开表示,要“再造一个娃哈哈”,并曾将2014年的营收目标定为1000亿元。近年来,为了实现其千亿目标,“多元化”探索成为宗庆后继“饮料大王”后的另一个标签。
他斥资17亿元投资娃欧商场,定位于满足中国中产阶层消费趋势,销售知名度较低的欧洲品牌,甚至还计划5年内在全国开设100家连锁店。甚至一度要到澳大利亚开采铁矿,放弃后又计划在西澳大利亚建养牛场和奶粉厂。
此外,娃哈哈还试水了童装、乳业、酒业,重金砸向商业零售等,以宗庆后的思路,是利用娃哈哈的品牌和过程积累的渠道优势,嫁接新进入的产业方向上,快速实现合力,完成多元化布局和突围。但是最终尝试下来,这些几乎全部被打上了“失败”的烙印。
最近,宗庆后“脑洞大开”,要使娃哈哈这个“生产饮料的企业”升级成一个“生产饮料企业的企业”,也就是向高端智能装备制造业发展。
而业内人士指出,如果宗庆后仍一味地试错、一味地错下去,市场留给他和娃哈哈的机会并不多了。虽然他一直强调,对娃哈哈来说,未来饮料行业依然是主业,多元化的领域是个补充。
对于外界的各种质疑,纵横江湖的宗庆后认为不过是多元化的试错而已,他仍有足够的底气与抗压能力。“我们经济实力比较强,资金雄厚,亏点无所谓,所以有问题就收手,继续探索。”宗庆后说。
“虽然总的来说现在有点负增长,但最近通过创新,逐步在恢复。中国的饮料行业永远是朝阳企业,只要搞得好,我认为它永远是会健康发展。因为不管怎么样,人总是要吃要喝的。”宗庆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