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加快推进成渝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
市委五届八次全会强调,要在推进生态环境联防联治上下功夫,强化长江上游生态大保护,切实改善区域环境质量。成渝地区地处长江上游,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被中央列入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七项重点任务之一,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是成渝两地共同肩负的职责使命。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改变了数据与信息的传统处理方式,为生态环境治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各地政府纷纷搭建数据共享平台,积极推进政府部门间数据共享,大中型企业积极融入生态环境大数据的开发建设,现已形成了“生态环境大数据”的雏形,为成渝地区加快推进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提供了基本条件,为推进区域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夯实了实践基础。
着力推动生态环境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成渝两地要合力加快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共建生态环境信息大数据中心,充分发挥生态环境大数据的应用优势,从而打破信息壁垒,联通数据孤岛。生态环境信息大数据中心应联通川渝两地生态、环境数据,整合人口、经济、水文、气象等数据,开展基于人工智能、数学模拟、数值预测技术的大数据深度分析、挖掘,科学谋划区域产业发展布局,系统制定污染防治、生态保护方案。加快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主动对接国家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利用成渝两地现有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根据“三区三线”和“三线一单”管控体系,在区域范围内优化监测点位的设置,配置标准化自动监测设备,建立标准的数据采集传输机制,形成完善的数据传输体系。实施监测数据标准化建设,严格控制环境监测数据的有效性,深入挖掘监测数据的价值,实时发布与共享环境监测信息,实现业务管理一体化、监测报告智能化。
着力建立和完善生态环境大数据管理制度。随着国家对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的重视,各地政府纷纷搭建大数据管理平台,提高行政效率,提升服务能力,加快建设智慧城市。成渝地区要注重政府生态环境数据的开发利用,根据具体情况建立专门岗位、配备专职人员,确保资金投入,制定可持续的数据共享制度。明确数据共享主体的权利与责任边界,做好痕迹管理,使数据传播过程可见、风险可控、责任可追溯。加快研制政府数据编目管理、共享平台系统开发、信息安全保障、数据传递与交换、数据分析与利用等方面的技术标准。建立科学有效的数据管理激励机制、问责机制、监督机制、考核机制。建立健全数据共享管理法律法规,尽快研究出台成渝地区生态环境数据共享开放的管理规定。
着力提升生态环境大数据的应用效能。生态环境大数据的应用主要体现在生态环境的资源管控、动态监测、决策分析、应急处置、污染治理等方面。成渝生态环境大数据发展应扩大数据信息采集范围,整合环保、交通、国土资源、气象等部门和社会组织的数据;在全域范围内优化布局重要监测点位,开展跨界联合监测与数据共享,协同开展大数据统计分析,建立大数据分析模型;建立区域资源环境超标预警、响应机制,共同推进区域污染综合整治;开展污染联合溯源,共同实施区域污染联合巡查,准确把握区域内污染源的种类、总量、排放时间等特征,推动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移动污染源协同治理,从而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全覆盖,有效降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域内非正常排污造成的环境影响,科学制定区域环境风险事故排除的最优方案,及时解决环境问题引发的污染纠纷。
着力推动生态环境大数据产业发展。大数据产业具有无污染、生态友好、低投入、高附加值等显著优势。成渝地区应充分发挥现有的大数据产业优势,全面统筹重大项目建设与产业链上下游综合布局,进而在推动产业集群发展的同时,注重生态环境大数据关键核心技术成果的资源融合和产业化应用。在政府的引导和扶持下,着力加快生态环境大数据产业集聚进程,实现要素集聚、规模集中、配套齐全的大数据产业集群特色发展。要加快推进生态环境大数据产业技术创新,以生态环境大数据的价值提升和转化应用为研究重点,加大数据信息价值挖掘,加速数据成果转化,建立推动生态环境大数据产业发展与应用的统筹协调机制,推进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区的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实现区域竞合发展和特色发展,从而有效助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