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充电桩进入提速发展阶段
8月初,交通运输部发布《关于推动交通运输领域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交规划发〔2020〕75号),提出打造融合高效的智慧交通基础设施,引导在城市群等重点高速公路服务区建设超快充、大功率电动汽车充电设施。鼓励在服务区、边坡等公路沿线合理布局光伏发电设施,与市电等并网供电。鼓励高速公路服务区、港口码头和枢纽场站推进智能照明、供能和节能改造技术应用。到2035年,交通运输领域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走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其中解决充电问题是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核心。得益于政策举措的不断完善,目前我国充电桩市场迎来了新一轮建设热潮。2019年3月,财政部、工信部等部门发布通知,明确补贴将从新能源汽车购置环节转向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今年年初,充电桩建设跻身“新基建”,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促使各地出台了新一轮车桩补贴,充电桩迎来新一轮建设热潮。
本次出台的《指导意见》是继《数字交通发展规划纲要》、各地推出大量新基建重点建设项目之后,交通领域“新基建”再次迎来建设蓝图。充电桩产业有望搭乘政策东风,进入提速发展阶段。
按照“新基建”的规划,2020年将计划新增集中式充换电站超过1.2万座,分散式充电桩超过480万个,到2025年建设超过3.6万个充换电站,全国车桩比将达到1:1。这将助力我国在未来的5-10年中,迎来新能源汽车、新能源充电桩的大发展时期。
大功率直流快充成刚需
充电桩建设相对于新能源汽车发展具有一定超前性,行业当前仍然处于技术、市场、盈利模式的变革期,仍存在许多技术及市场层面的难题。随着电动汽车的大规模应用,用户对临时性、应急性和长距离出行的充电需求日益增多,用户充电难、充电慢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在这种情况下,大功率直流快充技术和产品显示出关键的支撑作用。大功率直流充电桩属于刚性需求,可以显著缩短充电时间,提升充电桩的使用频率。
业内人士认为,提高电动汽车续航里程最简单的方法是增加动力电池的容量和提高整车动力电池的电压,而缩小充电时间的办法就是在动力电池允许的条件下将充电桩输出的电压进行提升。因此,高压大功率充电桩优势将更加突显。目前,很多跨国车企都已经着手规划建设超级充电基础设施。
核心部件标准化亟待统一
根据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6月,联盟内成员单位总计上报公共类充电桩55.8万台,其中交流充电桩32.4万台、直流充电桩23.4万台、交直流一体充电桩488台。这其中,充电基础设施形态各异,存在“厂家多”、“产品型号多”、“部件尺寸多”的特点,各企业生产的充电桩质量参差不齐也不容忽视。
伴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增长,我国充电桩行业进入了品质和便利性双提升的新阶段。在新基建的助推下,充电桩行业想要走得更稳更好,就必须对充电枪、充电模块等核心零部件标准进行统一。在规范充电桩标准的政策不断落地的同时,充电桩企在生产配件的过程中,需要将标准细化,将产品做规范,并在保证满足当前纯电动汽车应用的同时,也能够支持未来乘用车更大的充电功率和更高的充电电压。
此外,为推进充电桩更加贴近居民生活区,除核心零部件标准的高度统一,电桩配件供应商需要提升模块质量,对噪音源进行消音处理,减少充电桩对电气设备、特别是对人体的影响。
多网融合是必然趋势
排开技术层面来看,充电桩市场也存在诸多难题有待改善。新能源车迎来初次发展高潮时,为了抢占市场,早期入局者忽视了对产品的合理布局,将充电桩建设在偏远地区,这既不能满足新能源车的充电需求,也造成了充电桩闲置,投入成本无法收回。合理布局、统一平台成为目前充电桩推广运营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实现充电运营商之间的互联互通只是充电桩产业高速发展的第一步,在以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为代表的新基建推动下,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不断发展,车与桩之间的连接已不再仅停留在能源补充,而是车企与桩企间多维度的安全互联、数据互通,以最终实现充电网、车联网乃至能源网的交互融合。未来几年,充电基础设施将会成为“能源互联网”的一个关键入口。
业内专家认为,充电桩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式,将以聚集桩资源为基础,全力推进开放式智慧车联网平台建设,推动能源、交通、汽车、信息等跨行业合作共享,为电动汽车用户、政府、充电运营商、出行服务商、汽车制造企业、电池生产企业等提供平台综合服务。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快速普及,借着新基建的东风,充电桩正逐渐向大功率直流快充、统一核心零部件标准及多网融合等方向发展,且建设节奏迅速提升。在此背景下,充电设备配件如充电枪、充电模块也必将迎来技术升级,未来充电桩行业有巨大增长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