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这份《铁路纲要》蕴含着国内市场崛起的密码
近日,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发布《新时代交通强国铁路先行规划纲要》(下称《铁路纲要》),对我国铁路未来30年的发展蓝图做了系统化的顶层设计。适值“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其意义深远。
《铁路纲要》提出,到2035年,全国铁路网将达到20万公里左右,其中高铁7万公里左右;20万人口以上城市实现铁路覆盖,50万人口以上城市实现高铁通达。最终,高铁出行圈和快货物流圈将拉动人流、物流,从而促进国内大循环的形成与发展。
高铁将更多人口纳入国内大循环之中
交通的意义显而易见。自人类进入工业革命以来,地区经济的发展开始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交通条件的改善,无论是公路、航海、航空,历史上成就了不少大国。现在是高铁时代,它所能带动的交通体系的完善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不言而喻。
尽管建设和运营成本高,但高铁是一个具有极强经济外部性的产业。最明显的带动作用是它直接拉动了房地产市场的发展。
其次,高铁拉近了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距离,从而带动了城市群、都市圈的发展,使其成为一个整体,最终实现区域经济的发展。
截至2020年7月底,我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4.14万公里,其中高铁3.6万公里。这意味着,未来15年左右,我国的铁路建设里程将新增6万公里,高铁里程则要增长近一倍。届时,20万公里的铁路里程,在全球可以排到第二,仅次于美国的25万公里。
《铁路纲要》明确,15年后,我国将形成1、2、3小时的高铁出行圈。同时,我国1、2、3天的快货物流圈也将全面形成。这两个圈的形成,无疑将极大地方便出行、畅通物流、繁荣商贸、搞活经济,进而为我国的国内大循环发展贡献力量。
首先,高铁出行圈缩短了空间距离,能将更多的人口纳入到国内大循环中。
截至2019年年底,我国铁路网对20万以上人口城市的覆盖达98%,高铁网对50万人口以上城市的覆盖达到86%,我国除拉萨外的所有省会城市均已实现高铁覆盖。
此前农村公路的建设,就为进城务工农民返乡创业提供了条件。农家乐为城市居民休闲旅游提供了空间,曾经难以运输出来的农产品也能够通过网上购物的形式卖到全国。如今,铁路新蓝图覆盖率的提升将把更多的农村人口扩展到内循环的系统中来。
更多人口的纳入也促进了新的消费。短期内国人出境游的热情会因国外疫情的恶化而减弱,部分进出口产品同样会出现转内销的状况。铁路新蓝图将释放的新动能,会成为国内大循环的新增长点,成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推动器。
其次,快货物流圈能令物流成本降低,以更为低廉的价格服务于国内大循环。
早在2019年9月发布的《交通强国建设纲要》中,“全球123快货物流圈”(国内1天送达、周边国家2天送达、全球主要城市3天送达),货物多式联运高效经济的目标就已提出。当中提及,优化运输结构,加快推进港口集疏运铁路,物流园区、大型工矿企业铁路专用线等“公转铁”重点项目建设,推进大宗货物和中长距离货物运输向铁路有序转移,适应现代物流高质量发展对铁路运输的要求。
这也是此次《铁路纲要》的要点之一。
目前我国的快递价格相当于世界的五分之一,其背后原因正是这种铁路运输网络的搭建与完善,再加上2019年国家“减税降费”政策惠及交通运输行业。物流成本的降低,物流运输的更加快捷与畅通,无疑会成为内需繁荣的基础性条件。
国内大循环离不开区域循环
“双循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新概念。“内循环为主体,内外循环互促”,是中央对宏观形势、对国际形势、对未来经济政策的最新判断。另一方面,按照国际经济发展规律,人均GDP过万美元之后,也将开始进入内需驱动的发展阶段。
事实上,国内大循环不能离开区域的内部循环。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主导的新型城市化将在国内大循环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区域循环不仅包括城市群、都市圈的内部循环,还包括城市群与城市群之间、都市圈与都市圈之间的外部循环。
截至2019年末,中国有上海、北京、广州、杭州、深圳等10个2000万人以上的大都市圈,以及重庆、青岛、厦漳泉等14个1000万-2000万人大都市圈。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成渝双核这四大城市群,其经济总量就已占到全国的50%。
我国的四大城市群集聚了与美国相当的人口数量,内循环的内核其实就是我国提了很多年的扩大内需。美国是一个有着3亿人口的国内消费市场,美国从来就是一个主要依靠国内需求实现经济增长的国家,是世界上最大的内需国家。
可以说,未来双循环格局下,疏通“两横三纵”,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成渝双核等四个都市圈一体化发展,我国经济的内循环系统基本可以建立起来。而铁路尤其是高铁出行圈的构建,是城市群、都市圈组团发展时期的空间链接器。
在同一个城市群或都市圈内,铁路新蓝图的发展将加速“区域同城化”的进程,从而令区域内资源要素的集聚与扩散得到重新配置,促成产业发展的协同与互补,既解决了圈内核心城市的疏解难题,又让圈内三四线城市有了发展的动力与机会。
高铁的确让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边界变得模糊,从而带动了人口、资金、技术、消费等的内部循环。这一点,在长三角、珠三角都已经表现得尤为明显。珠三角地区的广州都市圈,地理界线正在被不断冲破,广州与佛山、中山等周边城市实现跨界合作。
成熟的交通一体化是城市群、都市圈实现紧密内循环的关键因素。在力倡灵活就业的今天,改革开放之初的“星期六工程师”(主要指上世纪80年代初,那些在国企捧着铁饭碗尚觉“吃不饱”的工程师们,每逢周末就到外地挣外快的情景)现象或许借由高铁网络重新出现;在未来,广佛之间、沪杭之间、京津之间的内部消费循环同样会成为一件平常的事情。
毫无疑问,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将会是一场“持久战”,即便外部环境变好,内循环也将是未来中国的主流发展模式。
快速到达的高铁系统,是城市群、都市圈之间实现互联互通,促进循环的重要条件。所以,当2035年,我国真正实现了20万人口以上城市铁路覆盖,50万人口以上城市高铁通达,我国经济将在更大的区域层级上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良性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