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大连高校学子创新引领逐梦海洋
可应对更多复杂海况实现更大范围海上风能利用的“平面式树形风机结构”,可替代人工进行水下船舶维修的“水下自动化焊割设备”,可在冰层下根据需求实现水下破冰的“极地无人水下破冰航行器”,可高效采集波浪能的摩擦纳米发电机,可用于小型水域垃圾清理的轻量友好型水面清洁船……在第九届全国海洋航行器设计与制作大赛暨2020海洋装备创新赛中,大连高校团队展现了杰出的创新力和创造力,54件作品进入决赛,大连理工大学、大连海事大学和大连大学的5件作品获得特等奖,还有10件作品获一等奖、28件作品获二等奖。
大连理工大学的“极地无人水下破冰航行器”项目获得新概念创意设计(A类)特等奖,项目指导老师孙铁志介绍,这款航行器的创新点在于可以在冰层下根据需求采用水下爆破和水下钻孔技术实现水下破冰,可进行自主布放和回收。“极地无人水下破冰航行器将来可为北极地区水下战略部署提供参考和技术支撑。现在我们做的主要还是理论研究,未来团队会进一步完善和提升作品,将这个概念类设计作品逐步实现工程应用。”孙铁志表示,这次他指导参加比赛的何赞扬、赵旭崇、孙镜茹、周宇航、张艺凡都是大二或大三的本科生。通过参加比赛,他们学习和科研能力都有大幅提升,也培养了他们的协作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大连理工大学的“一种平面式树形风机结构”获得前沿科技与产业发展挑战(科研T类)特等奖,由刘世杰、赵培栋、代金池、李劲光、于言蔚组成团队参赛。指导教师姜宜辰介绍,作品的结构主要由风机支架、风轮、发电系统、旋转机构及浮式平台组成。低风速工况时,风机平面垂直于风向,保持最大迎风面积,提供最大电能输出;高风速工况,实时调整迎风角度,降低迎风面积,保持稳定地电能输出。风暴自存工况,风机平面平行于风向,降低迎风面积,最大程度降低风载荷。可应对更多复杂海况,实现更大范围海上风能利用。
“波浪能作为一种高品质、低频率的可再生能源,采用摩擦纳米发电机对其进行收集可以有效解决海洋信息传感网络的供能问题。”大连海事大学徐敏义教授科研团队的董家乐、赵天聪、赵聪、王岩、王建业设计和制造了“一种波浪能采集利用的长续航自供能海洋浮标”,在此次赛事中获得设计与制作(水面组B1类)特等奖。董家乐说:“我们与大连理工大学赵云鹏教授团队合作研发的海洋自供能浮标基本通过前期测试,目前正与大连一家企业洽谈量产事宜。”
作为我国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内最高层次、最大规模与覆盖面的科技竞赛,大连高校学子创新引领,逐梦海洋。为海洋装备领域呈现了一场科技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