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大数据智能化赋能 潼南 “智慧之城”活力四射
根据每天各个时段、各个路口道路的车流量数据,系统进行深度学习,并根据车流量的情况,智能调整红绿灯通行时间,从而极大提升道路的通行效率……这个常在电影中出现的场景,今年就将在潼南变为现实。
近年来,潼南区以大数据智能化为抓手,抓好“三个赋能”,在“四个做大做强”上下功夫,积极推动大数据智能化为经济赋能、为生活添彩,努力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的桥头堡城市,逐渐绽放出“智慧之城”的澎湃发展活力和动力。
“六个一”智慧城市让生活更便捷
随着大数据智能化浪潮的到来,各地都在大力推动大数据智能化产业发展和应用。近几年,潼南的大数据智能化发展迅速,特别是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方面成效明显,潼南的每一步都可以说是“有备而来”。
“发展大数据智能化是为了让它成为服务民生的好帮手,提升政府治理的好助手,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好抓手。”潼南区大数据应用发展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说,为了充分发挥大数据智能化的商用、政用和民用价值,推动大数据智能化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保障改善民生,潼南发布了“六个一”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路径。
所谓的“六个一”指的是一个数据大脑、一笔数据资产、一批“智慧+”项目、一个城市生活服务APP、一家运营公司和一个数字经济生态圈。
目前,在潼南城市数据大脑方面,已经与阿里合作,建成飞天阿里云平台,部署了基于人工智能内核、大数据共性技术支撑平台、视觉AI算法、智能调度算法,搭建起了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骨架,在全市都是较为领先的。
同时,各级各类的数据正在按照相关的要求进行汇聚,智慧警务、智慧商圈、智慧交通、智慧消防、智慧园区等一大批“智慧+”项目正在稳步推进,法奈昇大数据产业园、能源大数据中心等项目落地,数字经济生态圈越来越繁荣完善。今年6月,潼南城市生活服务门户——爱潼南APP正式上线发布,APP总共涵盖“潼南一件事”、信息发布、水费气费缴纳、招聘就业、便民地图服务、潼南绿生活电商、公共服务等36个大项、59个小项的便民服务,成为潼南目前便民服务最为齐全、使用最为高效的城市应用,一经上线就受到了潼南市民的热捧。
以“潼南一件事”为例,市民通过此功能可一次性填写完常见商业经营活动的申报表单,并在行政服务中心公共电脑免费扫码打印。当前,“潼南一件事”覆盖了“开超市”“开餐馆”“开理发店”等10个方面。
而在城市大脑的支撑下,一大批智慧应用和新基建项目也在加快建设。智慧政务平台建成并上线,已举办平台应用培训并在部分单位试用;智慧交通部署了智能调度算法,正在进行电子标签、智能红绿灯、可变车道等建设,今年就能建成投用,未来,不仅可以智能调度红绿灯,提升道路通行效率,甚至还能在特殊情况下,利用数据适时规划出一条救急智慧道,方便救护车、消防车等快速通行。
“相信,随着越来越多智慧项目的落地,潼南‘智慧城市’建设将迈入新阶段,让更多市民共享高品质生活。”该负责人说。
推动“智能制造” 产业发展质量更高
在2020线上智博会上,潼南的线上展台有11个大数据智能化企业登台亮相,涉及现代服务业、智能装备、智慧农业、智能终端、新材料等行业和领域,其中,智能装备领域颇为引人瞩目,参展企业多达7家。
“这与我们用大数据智能化为制造业赋能,不断推动智能制造发展密不可分。”潼南高新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点是智能制造。为此,潼南大力推动智能制造的发展,加快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利用大数据、互联网等新技术对制造业进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改造,加速潼南工业转型升级步伐。
景裕电子是潼南区一家专门从事笔记本、手机外壳生产的传统笔电配套企业,以往的生产主要依靠大量劳动力,随着用工成本的增加、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面临着订单减少、成本上升的双重压力。
恰好,潼南“机器换人”行动的实施,为这家传统企业找到了新的发展路径,即通过智能化改造,降低用工成本,提升产品质量,进而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我们产品中有一项笔记本电脑外壳生产业务,在做阳极氧化前要将表面打磨光洁,需要大量的工人。”该公司总经理肖明辉介绍,后来企业实施了“机器换人”工程,引入了全自动化生产机器人,只需要很少的员工进行操作,大大减少了用工,节约了成本。如今,一个车间只需要12个人,而之前则需要90名员工。
而这样的企业如今在潼南是越来越多。据统计,近两年来,潼南已累计推动5家智能制造企业提档升级;建成2个数字化车间和10条数字化生产线;开展30家企业智能化升级改造、14家企业“机器换人”,全区规上智能产业企业达到69家,年产值规模达150亿元以上。
在大量智能制造企业支撑下,潼南产业发展质量逐步提升。此次智博会将亮相的正峰电子是一家专门生产NFC天线磁片的企业,由于企业智能化程度高,创新能力强,产品精度高,因此,成为了华为、中兴、OPPO等众多知名手机、平板、门禁系统企业的供应商。即使是受今年疫情影响,企业上半年产品订单也实现了30%的增长,发货超过3200万片。
同样将亮相智博会的普创长顺机械,是一家专门从事高精密平面磨床生产的企业,是各类机床、机械臂、精密配件的“母机”。虽然受疫情影响,但企业生产的机床仍然供不应求,上半年销量增长30%以上。“我们准备新建厂房,进一步扩大规模。未来,我们不仅要做国内平面磨床的龙头,还要将产品卖到全世界,争做国际一流的平面磨床企业。”企业负责人说道。
今年上半年,在众多智能制造企业的合力推动下,潼南工业经济快速回升由负转正,工业用电、用气分别增长12.5%、16.6%,较全市分别高13.9和14.8个百分点,实现工业增加值74.96亿元,规上工业总产值达164.38亿元。
智能化引领传统农业转型步伐提速
潼南是传统农业大区,种植面积和作物产量占绝对优势。这些农业产业联系着千家万户,是潼南推动乡村振兴最重要的基础之一。但客观地看,潼南农业还存在大而不强、大而不优、大而不特等问题。
为加快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打造践行乡村振兴的先行区和引领区,潼南大力推动大数据智能化为农业赋能,把大数据智能化应用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全过程,提升农业智能化水平。
说起种植蔬菜,潼南几十万名菜农都可说出一些道道,但在潼南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旭田植物工厂,原有那些技巧或许都不那么可靠了。
植物工厂是现代设施农业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一种高投入、高技术、精装备的生产体系。在全封闭的栽培室可以看到,与自然环境不同,这里生长的蔬菜不会受到疾风骤雨等极端天气的影响,更不需要担心虫害问题,而且立体无土栽培技术相对于大棚方式种植更加保证了蔬菜的“绿色”特征。
为了给封闭空间中的蔬菜提供养分和光照等重要生长条件,植物工厂使用了智能化的LED植物光照技术以及智能灌溉系统。在栽培室的立体式栽培架上,一排排整齐的LED灯可以模拟出太阳的红光与蓝光,让植物更好地进行光合作用,并根据植物生长周期的不同自动调节光源、光亮。
智能灌溉系统可以将水和营养液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再通过栽培架上的管道进行循环供给,使植物在每个生长阶段都能吸收到充足的营养,这也让植物的生长周期缩短了近三分之一,而且一年四季都可栽植。
不仅仅是蔬菜种植,如今,大数据智能化已经深度融入到农业的产、加、销等各个环节。投入6000多万元、拥有智能化温室大棚的柠檬脱毒种苗繁育中心建成投用;大规模的无人机植保已经覆盖水稻、油菜、柠檬等众多产业;中国柠檬指数2.0发布,通过大数据算法对消费流通、生产加工等维度分析,推动产业发展;上线潼南农业VR720°云全景视窗;水肥一体化云控制系统……
在这些大数据智能化应用的推动下,潼南农业实现了快速且高质量的发展。2019年,潼南区农业总产值达到94.74亿元,增加值66.62亿元,比上年增长4.5%,为推动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的保障。